【台北訊】黃斑部病變新藥上路 治療反應佳可不慌不「盲」

Written by on 2023-10-03

根據110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3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可不只會衝擊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110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181億元。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有關。

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強調,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如果沒有治療,視力可能會隨著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格外重要。

然而,逾半數患者在治療兩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為了探究其中斷回診的原因,本年度特別攜手羅氏大藥廠,進行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盼能解密「國人黃斑部病變治療認知與態度」。

黃奕修部長進一步指出,該研究指出我國患者「2大常見迷思」:認為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且對眼內注射治療存有過高的期待,導致容易受挫而放棄治療。但透過「3大改變契機」:邀請伴侶與家人加入照護行列、減少眼內注射頻率、提升治療初期信心,有望提升患者治療穩定度。所幸,今日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並且「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讓患者有更多選擇,可依據醫囑與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同時,也可以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治療頻率有機會延長到16週、也就是4個月一次,減輕患者與照護者回診次數與負擔。

迷思1—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

研究指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積極治療的患者,80%患者重視黃斑部病變的衝擊,且儘管穩定治療,仍有33%患者感到擔心。相互對比之下,便可以察覺消極治療的患者明顯輕視疾病的威脅,對於中斷治療的影響也過度樂觀。但事實上,中斷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功虧一簣,有一定的視力受損風險。

迷思2—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 專家: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別輕易放棄

研究顯示,消極治療的患者57%不確定其治療成效好壞與否。黃奕修部長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結果呼應了眾多醫師的臨床經驗,治療成效是否讓患者有感,是影響其後續治療穩定度的關鍵點。然而,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有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受損,部分患者也可提升視力。但治療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在對治療有高度期待之下,患者容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

關鍵1:患者抗病之路孤立無援 伴侶、家人以愛相伴、鼓勵回診治療

黃奕修部長指出,觀察研究中的兩類患者,可發現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五位約有一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可以見得許多患者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堅強,獨自治療黃斑部病變也為他們的內心帶來孤獨。鼓勵國人,主動關心家中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長輩,並與醫師一同督促患者穩定回診治療,藉由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提醒,提升其治療積極度,未來也能避免疾病延伸的治療與照護成本成為重擔。

關鍵2:不只黃斑部病變、還有慢性病要控制 減少治療頻率很重要

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來敲門,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黃奕修部長依研究分析,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的一大重點。

關鍵3— 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助攻 可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

研究也顯示,高達90%患者期盼能夠了解最新的治療選擇。黃奕修部長鼓勵,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幫助患者在治療前期就建立信心,促使其未來治療更穩定,同時也減輕了照護者的負擔,需要上班的其他家庭成員也可以輕鬆陪伴患者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