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以人為本 推動通行環境再升級-臺中市政府-2

Written by on 2025-05-20

特別來賓:台中市政府建設局陳大田局長

以人為本 推動通行環境再升級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持續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聚焦人行道改善、無障礙空間建置與高風險路口調整等項目,致力於打造安全、便利且具在地特色的通行環境。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雖然初期推動常面臨市民既有使用習慣的挑戰,但透過社區溝通與實際成果展現,越來越多民眾主動支持人本交通理念。

Q1: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這些路口的改善有什麼特色?對民眾又有何幫助呢?

目前路口改善的特色以推動人本計畫,改善人行環境為主,即路口縮減,擴大人行空間,縮短行人穿越距離、改善路燈照明。

改善的特色舉例如:

(1) 配合停車帶或設施帶,擴大路口轉角處人行空間,減少行人馬路滯留時間,配合行穿線退縮,減少行人穿越馬路的時間。

(2) 中央分隔島也新增行人庇護島,讓速度較慢的行人在行經馬路時可以有較安全的停等空間,增加安全性。

(3) 道路空間充足者規劃人行道拓寬,協調中華電信或台電電箱統一遷移到公共設施帶,增加行人空間。

Q2:剛才提到的綠空鐵道、校園安全與高風險路口改善,真的都非常有感,也很貼近市民生活。那局長在推動這些計畫時,是否遇過什麼挑戰或民眾特別有感的回饋?

陳大田局長答:

推動這些人本改善工程,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市民對於既有空間使用習慣的改變。像是拓寬人行道、縮減車道或設置庇護島,有時候會讓部分用路人或商家初期感到不便。但我們透過說明會、地方里長協調以及工程前後成效的實地展示,逐步爭取支持。

其實最感動的回饋,是來自學區周邊改善工程。像忠明南路拓寬人行道後,有老師寫信給我們說,學生上下學不再走在車道邊冒險,家長也更放心了。這些回饋讓我們更有信心,也相信推動人本交通,是一條對的路。

地方特色導入 訂製式改善策略

針對山城、海線與屯區等不同地貌與需求的區域,建設局強調「因地制宜」,如大甲鎮瀾宮周邊改善案即融合觀光人潮動線與宗教文化場域,而東勢、和平地區則強化坡地排水與夜間照明,提升通行安全。局長指出,讓每個區域都感受到被照顧,是臺中推動人本建設的初衷。

Q3:除了市區,目前山城、海線與屯區也都有工程進行中,局長是否能再分享一下這些地區推動過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兼顧地方特色與需求?

陳大田局長答:

確實,臺中幅員廣大,各區條件不同,因此我們在設計工程時強調「因地制宜、以人為本」。例如海線地區的大甲鎮瀾宮周邊改善案,除了改善行人環境,也納入了在地文化動線,讓信眾與觀光客的通行更順暢、安全。

山城如東勢、和平等地區,因坡地多、交通易受天候影響,我們在執行人行道與車道改善時,更注重排水與路面安全,並強化夜間照明設備。而屯區如太平、大里,人口成長快速,我們則特別強化學校、公園周邊的人本設施,確保公共設施的普及與均衡發展。

Q4:面對氣候變遷與少子高齡化的雙重挑戰,台中市在「人本交通與友善城市」的長期藍圖規劃上,下一步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亮點或方向?

陳大田局長答:

我們正在積極規劃「全齡共融」、「低碳永續」的通行環境。下一階段的重點包括三大方向:

智慧導向:導入智慧感測、智慧行人號誌與資料分析,提升行人通行效率與安全。

全齡友善:針對高齡與身障族群,擴大無障礙空間與休憩節點的設置,打造「一拐杖就能安心通行」的環境。

串聯綠帶系統:透過街道綠化、步道串聯與微氣候調節,讓道路不只是通行空間,更是具備生態與降溫功能的城市綠基盤。

臺中市的願景,是讓「每一步路都安全,每一條街都有溫度」,持續以前瞻視野推動公共建設,讓我們的城市走得更永續、也更宜居。

前瞻視野 勾勒全齡共融藍圖

面對少子高齡與氣候變遷雙重挑戰,臺中市未來將持續推進「智慧導向」、「全齡友善」與「綠帶串聯」三大方向,導入智慧號誌與感測系統、擴大無障礙設施,並整合綠色廊道,讓城市每一條街道都成為兼具安全、生態與溫度的生活場景。

Yoyo說~

「每一步路都安全,每一條街都有溫度。」

「從人本出發,讓公共建設成為生活的風景。」

「通行的便利,是城市文明的起點;行走的安全,是城市幸福的基礎。」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