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實驗走出鋼筋水泥 樸門設計與Prada農婦實踐 重回自然土地(二)

Written by on 2025-09-09

特別來賓:文化大學景觀系汪怡嘉副教授

從土地到生活——九年的農村實踐,揭開農業景觀與永續設計的故事。
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城市的高樓大廈,而是與每一口飯、每一口呼吸息息相關的農業景觀。
有一個說法:「一個國家的風景,從稻田開始。」
農業不只是糧食的來源,它同時塑造了我們看見的地景、生態系統,甚至生活美學。而我們今天特別邀請到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汪怡嘉副教授,她不只是一位景觀設計師,更是一位陪伴農夫九年的「Prada 農婦」,用最時尚的態度,投入最樸實的田野,帶來跨越農業、景觀、文化的真實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樸門設計」與「農業景觀」的世界。

Q. 農業和景觀設計有什麼關係?
A. 農業景觀也是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只是他有糧食的產出也有農業的生態,就更能接近大自然!
農業地景是可以看到四季的改變,在農田上有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稻田景觀,也有農業生態,如青蛙、老鼠、蛇、野豬、老鷹等等。另外也有果樹,像荔枝、龍眼、楊桃、檸檬、黃皮,甚至西瓜及野豬也搶著吃的波蘿蜜,當然還是有蔬菜、玉米、蕃茄、甘蔗、豆架等農業景觀規劃設計。

Q. 做了幾天?幾個月?居然做了9年?
A. 我在那不是做了幾天幾個月,而是做了九年,所有的人都告訴我三個月你就會放棄!但是前期剛剛好是規劃及設計的時候,我設計的水潭沒有水,我規劃的道路因為石頭太大不行,我想要做的農田大小跟之前的田埂不符合,我的設計再再都受到了考驗。所以好好的陪農夫去了解水的來源,和他們一起去尋找路的出入,稻田就由他們一片一片開發,而我一次一次的改圖,重新的考慮如何落實到差不多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兩年。

Q. 為什麼要用「樸門設計」(Permaculture) 的方法來做?
A:樸門設計強調「順應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
它的核心是三件事: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剩餘。
舉例來說,水源不足時不是硬鋪管線,而是思考如何引導雨水、利用地形;
種植時不只追求產量,而是讓不同作物互補,形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
這種方式不只是設計農田,而是設計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Q. 九年的陪伴過程中,有沒有特別感動的時刻?
A:有一次,農夫告訴我:「這條你規劃的水路,讓稻子今年長得特別好。」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景觀設計不是在建築一個「漂亮的畫面」,
而是讓農夫的生活變好、讓土地恢復活力。
當設計真正回到人和土地,才會被看見它的價值。

Q. 農業景觀對我們一般人有什麼意義?
A:我們每天吃的米飯、蔬菜、水果,其實都來自農業景觀。
但是都市人常常只看到「食物」,卻忽略了「食物背後的風景」。
當我們去鄉村旅行,看到稻浪翻滾、聽到蛙鳴、感受四季變化,
那不僅是美景,也是我們文化的根。
所以農業景觀不只是農夫的責任,也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資產」。

Q. 如果社會大眾想參與或支持,該怎麼做?
A:有三種方式:
飲食選擇: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選擇少農藥、永續的農產品。
體驗參與:參加農村體驗活動,認識農業的真實樣貌。
設計關注:理解農業景觀也是景觀設計的一環,支持專業團隊投入鄉村規劃。
只要每個人多走一步,就能讓農業景觀成為我們共同守護的文化與生態資源。
今天,我們聽見了一個「設計師走進農田」的故事。
九年,不是放下設計,而是把設計真正落在土地上。

農業景觀告訴我們:
風景不是遠方的高山大海,而是日常的一碗白飯、一片稻浪。
希望大家離開現場時,不只是聽了一場演講,而是帶著「對土地的感謝」與「對永續的責任」,一起守護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