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傳統建築營造技術與文化脈絡

Written by on 2018-10-24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10月份講座上午場次,邀請張崑振老師以「傳統建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涵」為提,跟大家介紹傳統建築的文化脈絡。

張崑振老師說,寺廟、民居、書院、墳墓、店鋪、老街、聚落、城鎮,都是傳統建築的分類。傳統建築是風土人文的結合表現,談的是人與土地生活的關聯,有社會關係、有產業生活、有信仰活動,當然也有最基本的家庭生活與傳承。透過自然環境的資源運用,也配合天候條件,在業主與工匠合作下完成建物的營造,以成就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生活,甚至生命價值。因此,傳統建築不只談建築如何建造,更關心其為何建造、其建成環境的社會淵源,以進一步探究根植於建築之內的空間文化現象與意涵。

下午場次,則是邀請葉俊麟老師就「傳統建築工藝及修復技術」跟大家介紹傳統建築營造技術與文化脈絡。傳統工藝是先人技藝的表現與智慧的結晶,可反應出早期常民文化、生活水平及對美的事物之追求。台灣傳統建築可概分為石作、木作、磚作、泥水作、彩繪、堆剪等共六大施作工項。葉俊麟老師說,從傳統建築工藝的形式作法,可窺見早期漢人移民如何克服環境與運用先人遺留的營建智慧,一磚一瓦憑藉手工技術砌造出傳統建築之堂奧。

也藉由吸收傳統建築工藝的精華養分,擴展古典美學與文化藝術的視野。民國71年台灣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並開始進行相關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工程,迄今逾三十年。文化資產在政府與民間諸多相關人員努力下,有關文化資產、傳統藝術與民俗工藝等保護觀念已漸有所成,此外藉由傳統建築修復技術及傳統工藝人才培育機制等,探討當前台灣文化資產修復與永續維護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