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大觀園】走出被害傷痛~從被害人受助者到助人者

Written by on 2021-12-23

▍生活法律大觀園
走出被害傷痛~從被害人受助者到助人者

特別來賓: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灣屏東分會羅朝春馨生志工

當初是因為什麼原因與屏東分會接觸?

羅大哥於民國99年因兄長被殺案件來到分會,在法律上羅大哥不知道該怎麼辦?認為法律雖然進行但很多事情馨生人是不知道的,因此一直希望能有知的權利,讓法律更貼近民心……

為什麼會想要從馨生人轉變成志工來幫助馨生人?

因為犯保協會彰化分會的主動關懷,讓我覺得人生慢慢暖和起來,犯保願意協助推廣我的產品,並且幫忙申請小孩的學費補助與獎學金等等的!我們一家人沿路走著,彰化犯保與我們時時保持聯繫,例如今年的疫情影響針車坊的營業額,彰化犯保得知後就提供紓困緊急資助金及民生物資來協助,大大的減輕疫情影響下造成的生活負擔!

走完兄長的案件後,訴訟時程已經好幾年,在過程中看見法律不近乎人情之處,也看見許多訊息不被告知,馨生人處於被動等待角色而不安、焦慮,種種心情若能第一時間安撫及告知將大幅減少,因此願意投入犯保轉為志工,一同協助馨生人……
為鼓勵「馨生人」勇敢走出傷痛並提供實質幫助,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各分會辦理安薪專案及辦理成果分享會,展售馨生人親手製作的各式生活手工藝品,提供成果展現平臺,呼籲社會善心大眾能踴躍購買,給予馨生人在經濟上實質的鼓舞。

「安薪計畫」啟動 實質幫助馨生人經濟援助犯保協會分會開辦各類第二專長技藝的培訓班課程,共同努力推動下,馨生人「安薪計畫」技藝訓練已展現顯著成效。
安薪計畫結合「娛樂性」、「教育性」、「藝術展演」三要素,展售馨生人製作的手工皮件包、手工皂、精油香氛等各式生活藝品,還結合皮製小品、環保香氛系列文創手作教室,讓馨生人以藝術貼近民眾增加互動,讓馨生人早日遠離悲痛,重新迎接幸福。

當被害案件發生時,原本幸福家庭破碎,長期面對接踵而至的傷痛、經濟壓力與冗長訴訟等問題,讓馨生人家庭生活陷入失序,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秉持「協助重建被害人及其遺屬生活」宗旨,協助馨生人繼續重拾原本熟悉之工作或另行創業。若想共襄盛舉採購馨生商品,都可撥打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全國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05-850詢問或直接與各分會進行聯絡。

當社會大眾在專注於精神病人犯罪的驚竦劇情時,往往忽略以下5個事實:

1.精神病人往往是社會的被害人,如遭受詐騙集團誘騙,提供帳戶當人頭、性侵害、校園霸凌、職場歧視、家庭暴力等等的被害人。
2.精神病人在接受治療後,犯罪率並不比一般大眾高。
3.精神病人在遭受社會污名化與社會歧視的同時,家人也遭受相同的社會汙名化與社會歧視。
4.病人本身也是精神病的被害人,例如《與惡》劇中的年輕電影導演應思聰,曾獲得國際影展獎項的肯定,卻因病(思覺失調症)瞬間喪失工作能力,一時無法重新回到原本可以發揮專業長才的導演工作。
5.精神病人的壽命僅約60歲,比一般人短少約20年,而且自殺率較高,約有15%至20%精神病患自殺死亡。

由於忽略上述事實,社會大眾常常會把憤怒專注在病人本身與他的家人,而忽略他們因為精神病所遭受的痛苦、限制、歧視。除了病人是精神病的被害人,病人家屬更因病人生病,在沉重的照顧壓力下,可能也要忍受周遭大眾的歧視與指責,變成社會大眾輿論衍生的被害人。

被害人的創傷:理解與復原
當我們身旁摯愛的親人突然遭受突發事件死亡,尤其是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整個事件過程,我們難免會產生自責、愧疚、害怕、緊張、憂鬱、憤怒等情緒反應,一時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這種情形,也就是我們在精神醫學中所稱為的「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被害人的家屬經歷創傷事件一個月以後,會持續不由自主地出現痛苦的創傷回憶、夢魘,在面對與創傷經驗類似情境時,也可能會產生明顯的情緒反應:過度警醒、失眠、專注力下降、容易受到驚嚇、重現創傷回憶、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場合或人物。例如《與惡》劇中,媒體主管宋喬安,因為兒子遭受槍殺時,自己不在現場,事件後非常自責、內疚,靠喝酒來度過創傷,更對下屬──即是兇手妹妹的李曉文(李大芝)──產生報復、攻擊行為,這便是一種源自於創傷後壓力症的情緒轉移表現。

對於創傷發生的壓力源,若是突發事件,來自於天然災害,例如莫拉克颱風、921大地震等,家屬因為會認為天災不可免,反而造成的心理衝擊較小。然而,對於人為的事件,例如犯罪,家屬則會認為這類事情是可以避免,一般會非常難以接受,各種負面情緒與行為便會隨之發生,情緒反應會變得格外激烈。

心理創傷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減輕,一般在創傷事件發生一年後,約有50%的人會痊癒。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仍會因壓力源的種類、嚴重度、創傷前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有無、周邊家人支持有無等各種因素而產生差異,例如宋喬安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就與先生、女兒有極大程度上的不同。

因為親人受害而出現的創傷後壓力症,也必須儘速接受藥物、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當然對於犯罪加害人的憤怒與指責,很難在創傷後立即接受與寬恕,尤其是事件後自覺有內疚的情況下。家屬抱著「如果我當時能夠⋯⋯就應該可以防止創傷事件發生」的心態,會更加重自己的心理創傷。例如《與惡》劇中,宋喬安反覆自責,因為自己暫時離開電影院才讓兒子孤單無助面對傷害、死亡。其實這種事後想法並不正確,因為這就像天然災害一樣,無法預期或可以防止,如果一直不斷陷入自責的情緒中,有時反而易衍生出其他精神疾病,包括濫用酒精、濫用藥物、憂鬱症等,增加創傷後復原的預後與時間。

YOYO Live Show 生活法律與法庭(歡迎訂閱/重聽)

apple podcast 
spotity podcast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