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台南市人本通行環境、道路規劃、交通安全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市府持續推動人本交通 提升行人友善環境-4

Written by on 2025-05-12

特別來賓:台南市工務局鄒譽名副局長

最近大家對交通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特別是行人安全,討論也很熱烈。但我們也看到不少地方在推動人行道工程的時候,會有一些民眾或店家提出反對聲音,比如擔心少了停車空間、生意會受影響等等。請問在臺南推動這些工程的時候,市府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會不會真的很難推?隨著交通安全議題討論熱度升高,除了正面的討論,也經常看到反對、抗議的意見,臺南市府在建設人行道工程時,是否也會遇到商家或當地居民抗議,這時候該怎麼排除狀況?市府的策略是什麼?

臺南市屬於舊城區,早期規劃的道路寬度沿用至今,難以拓寬變動,隨著人口成長、城市發展,道路寬度以目前的交通量需求來說算是相當狹窄,所以市府在推動新建人行道時,難免會因為影響民眾既有使用習慣,例如:減少停車空間、縮減車道、車速降低等,而導致民眾反彈甚至抗爭,其實不只是臺南,我相信這是每個縣市政府在第一線執行工程的單位都一定會遇到的課題,也是推動人行道工程最困難的部分。

不過攸關行人通行安全,即使困難重重,市府還是應該要很努力的推動,策略上會以最需要人行環境的學校周邊為重點區域,建置「通學步道」結合學校家長接送動線、路口安全改善、行人專用時相號誌等維護學童上放學通勤安全,學校和家長都會相當支持。

後續再以學校為中心,進一步規劃將人行動線延伸進入周邊社區。從最有需求且相對容易推動的地方切入,以實際完工成果、民眾說明會、模擬圖、模擬影片及簡報等方式,向民眾說明工程內容、範圍及影響,讓民眾可以間接參與這項工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及需求,雙方再進行協調與調整,這種方式會更容易獲得認同,將人行動線向外擴張,期望可以加速改善臺南行人的通行環境。

而目前中央政策與社會輿論方向,經過媒體報導網路討論,也讓許多民眾越來越能注重行人議題,了解道路環境改善的原因及必要性,甚至願意發聲支持改變,當越來越多人參與這類的議題討論及發想,這也會成為各縣市政府在推動人本環境及道路改善的一大助力。

最後是否能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對於台灣未來道路交通安全的期望,以及臺南市政府的下一步呢?

剛剛討論了很多道路及人行道工程建設的內容與方法,但若是民眾習慣不佳或是常識不足,以錯誤的方式在道路上通行,仍然會造成很多問題甚至是交通事故,所以要改善台灣交通環境,除了「工程」之外,「教育」與「執法」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以臺南市來說,透過工務局、交通局、警察局、教育局等相關單位跨局處的合作,一同努力達成這個目的:「道路工程」:市府工務、交通團隊,以實體人行道、擴大街角、縮小車輛轉彎半徑、建立行人安全停等空間、增設左轉專用車道等方式,使人車動線更加明確,以工程手段導正駕駛行為。

「教育宣導」:市府交通、教育團隊有到臺南市各間學校及社區活動中心進行「人本交通教育宣導」從小扎根正確的用路觀念,小朋友的正確觀念也能進而影響家長,透過社區活動中心進入社區較高年齡層宣導交通安全,也能提供中老年人新的交通知識。

「科技執法」:市府警察局團隊於多處較大路口及易肇事違規路段增設科技執法設備,可針對未禮讓行人、違規停車、闖紅燈、不依號誌標線行駛等違規行為逕行舉發。

「工程」、「教育」、「執法」三管齊下,政府單位的改善作為及民眾的積極參與,我相信台灣交通環境一定會有所改變。

市府的下一步:

目前前面所提的「前瞻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及「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兩中央補助計畫已進入尾聲,市府各相關單位接續向內政部及交通部113年開始的全新中央補助計畫「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進行提案申請,並已獲中央第一階段核定補助18案,總核定經費約5.8億元,由市府各執行單位辦理規劃設計中,另有已提案待中央核定中25案總申請經費約8.4億元,未來市府也將繼續積極爭取補助經費,期望臺南市道路交通安全持續進步,更加精進。

台南市人本通行環境、道路規劃、交通安全

為建立友善行人的通行環境,台南市政府持續推動人本交通政策,積極辦理各項改善工程、落實教育和執法。 今年市府已向中央申請「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補助」和「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共計超過21億,以改善計畫內道路的行人環境和27條通學步道;此外,市長黃偉哲於5月時,宣布啟動「百大路口安全行動」,將盤點全市重要路口行人通行情形,預計年底前完成100處路口的通行環境改善,而至8月底市府將完成41處。

臺南是個歷史城市,很多區域的道路其實是幾十年前規劃的,那時候沒想到今天的車流跟人流這麼多,所以很多地方的道路現在來看真的太窄了,要做出調整其實很困難。

當我們開始新建人行道時,會影響到原本的使用習慣,像是停車空間變少了、車道被縮減了、車速也被降下來,有些店家會擔心客人不方便,有些居民也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會來陳情或抗議。其實這種狀況不只台南,全台各縣市都會碰到。

但我們堅持一件事: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會從最有需求的地方做起──例如學校周邊,打造「通學步道」,讓孩子上下學更安全,這部分家長通常是支持的。接下來,我們再把人行路網延伸到周邊社區,慢慢擴大。

我們也很重視「溝通」。不只是貼公告而已,我們會做模擬圖、影片、簡報,辦說明會,跟居民說明這個工程會怎麼做、會怎麼影響、做完會變得怎麼樣,甚至讓大家提建議,我們再做調整。讓民眾不是只是「被通知」,而是可以參與,這樣共識會比較好形成。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近年來大家對行人議題的關注提高了,新聞、網路、社群媒體都在討論,越來越多市民主動來支持、來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改善他們社區,這股力量讓我們很感動,也是市府持續推動的動力。

很有感,尤其是那種從學校出發、再慢慢拓展到社區的策略,真的很貼近市民生活。那麼副局長,如果我們拉高一點角度來看,您覺得整體來說,未來台灣的交通安全該怎麼做會比較理想?臺南市政府接下來還有什麼重點計畫或願景可以跟聽眾朋友分享呢?

我們常說「交通安全」要靠三件事:工程、教育、執法,缺一不可。

再來是教育,市府交通局和教育局會到學校、社區去辦活動,推廣「人本交通」的觀念。尤其是從小扎根,小朋友有了正確觀念,回家也會影響爸媽、阿公阿嬤。對於中高齡的族群,我們也進入社區活動中心,教大家新的交通知識。

最後是執法,這部分我們警察局也很積極。現在在很多事故熱點、重要路口都設了科技執法的設備,可以針對不禮讓行人、違停、闖紅燈等等進行自動舉發。這些違規行為看起來是小事,但累積起來就會變成事故。

我們期待透過這三管齊下,讓「安全」成為生活的日常,而不是要出事了才來補救。

至於市府的下一步,目前我們已經從中央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拿到了第一階段的補助,有18個案子、總共5.8億元,正在設計當中。還有25案在提案中,總申請金額超過8億。我們會持續爭取,爭取到就馬上執行,目標是讓更多路段的人行環境都能有感提升。

感謝副局長精彩又實在的分享,聽完真的會對臺南的街道改造多一點理解,也更有信心。走在人行道上,應該要有安全感,不用擔心車子呼嘯而過。交通改革不是一天完成的,但只要政府有決心、市民願意參與,改變就會發生。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安全、更友善的臺南,以及一個真正為「人」設計的交通環境。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