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打造以人為本的安全街道—桃園市92處行人熱點路口改善計畫成果分享 從數據盤點到跨局協作,全面優化通行品質,邁向友善無障礙城市願景-2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7-21

特別來賓:桃園市政府交通局交通安全資訊科黃錦虹簡任技正
主題: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桃園市行人友善路口改善成果分享會
從數據盤點到無障礙通行,打造以人為本的安心城市
桃園市打造友善行人路口的成果!
每一條人行道,每一個斑馬線,都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軌跡。今天,我們將從「數據出發」,告訴大家桃園市如何改善92處熱點路口、增設庇護島、退縮行穿線、拓寬人行道,並強化無障礙設施,實現一條條「可安心行走」的道路。
這些不是冷冰冰的工程數字,而是為了每一位行人、長輩、孩童、身障者——打造「走得安心」的生活街道!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桃園市交通局的改善行動藍圖!
實際改善內容包括哪些具體工程?
整體來看,我們完成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我們在 34 處路口新設庇護島,讓行人在穿越多車道時有暫停的安全空間;183 處的行穿線退縮,改善視距與提前減速;144 處擴大人行道空間,提供更寬敞的步行環境;增設了 403 處行人專用號誌,提升通行秩序與安全性。此外,我們也設置了停讓標誌、路口減速設施,並針對 8 處強化無障礙通行環境,例如設置斜坡道、觸覺引導磚等。這些工程是綜合性的、整體的,而非單點式改善。
問題 2. 計畫中有哪些單位共同參與?
這次計畫是一個跨局處合作,由交通局統籌負責整體規劃與執行,養工處負責土木工程類的設施,比如人行道與斜坡道,住宅發展處則負責像景福宮周邊的人行道整建。中壢、平鎮、龍潭區公所也共襄盛舉辦理轄區內的改善事項。設計階段我們還邀請交通技師公會、無障礙協會等外部單位參與審查會議,讓每個設計案都能融合專業建議與友善使用者的需求。
政策與整體面向
Q1:這項計畫的啟動契機是什麼?
A:根據交通事故熱點分析,發現多數事故發生在人行環境不佳處,因此推動系統性改善以降低風險。
Q2:改善的範圍有多大?涵蓋幾個行政區?
A:涵蓋中壢、平鎮、龍潭等多行政區,共92處路口,是全市性整合規劃的成果。
Q3:預算與執行期程為何?
A:總經費近億元,分年度分區實施,自2022年啟動至2024年陸續完工。
具體改善內容
Q4:什麼是庇護島?為什麼重要?
A:設於多車道路口中央,提供行人中途暫停空間,減少穿越風險。
Q5:行穿線退縮有什麼幫助?
A:提前行人與車輛交會點,提升駕駛視距與反應時間。
Q6:人行道拓寬有沒有衝擊停車?
A:有評估與平衡,優先在人流密集、學校、公園周邊進行,兼顧通行與停車需求。
Q7:號誌方面做了什麼改善?
A:增設403處行人專用號誌,並重新調整秒數與順序,提升通行效率與安全性。
Q8:針對無障礙通行有哪些重點?
A:設置觸覺引導磚、無障礙斜坡、低緣石道口,考量視障者與輪椅族群的實際需求。
跨局協作與設計理念
Q9:這不是交通局一個單位能完成的吧?
A:正確!包含養工處、住宅發展處、區公所皆參與;也邀集技師公會與民間單位共同審查。
Q10:設計如何兼顧在地需求?
A:設計前期會實地踏查、邀請在地民眾座談,確保符合當地交通與生活習慣。
Q11:為什麼這樣的改善不能一次做完?
A:需考量交通流、施工期程與預算分配,故採漸進式、滾動式調整。
數據與成效
Q12:改善後有交通事故數據的變化嗎?
A:目前已有路口事故數下降,整體事故件數與傷亡人數持續觀察中。
Q13:有哪些里民或民眾的具體回饋?
A:許多長輩表示更敢出門散步了,家長也反映孩子通學路更安心。
Q14:是否納入兒童或高齡者需求?
A:是,特別針對通學路與社區周邊進行高齡友善評估設計。
未來展望與市民參與
Q15:這次成果如何向外界呈現?
A:透過線上專區、成果展板、實境導覽與宣導影片,增加市民參與度。
Q16:這項成果是否有機會推展至其他城市?
A:已有其他縣市來參考,桃園的案例也納入全國交通改善研討會中分享。
Q17:未來還會持續新增改善點嗎?
A:會!交通局將持續盤點熱點路口,並結合公民通報與資料分析進行滾動改善。
Q18:民眾如何反映或提出人行道問題?
A:可透過桃園市政府1999專線、交通局網站或臉書「我的桃園故事」專頁反映意見。
四、民眾常見問題
Q1:我們社區門口也很危險,怎麼申請改善?
A:可撥打1999或至桃園交通局網站留言,建議附上照片或描述時間地點。
Q2:行人專用號誌會不會讓車流變塞?
A:設計上會透過動態調整與週期安排,盡量兼顧車流順暢與行人安全。
Q3:長輩走不快,會有足夠秒數嗎?
A:現在多數路口皆調整過號誌時間,必要時會因地制宜增加秒數。
Q4:庇護島會不會變成機車違停的空間?
A:有設置標線與監視器監控,並加強警察巡查,避免占用。
Q5:我有推嬰兒車,這些改善會有幫助嗎?
A:非常有幫助,斜坡道與拓寬人行道就是為了考量推車與輪椅族群。
Q6:行穿線退縮之後,會不會車子更容易壓線?
A:不會,配合警示線與標誌設計,車輛會更早看到行人並提前減速。
Q7:在哪裡可以看到這些改善成果?
A:可上交通局官網或Facebook【我的桃園故事】,有圖文與影片分享。
Q8:這些改善對小朋友安全真的有幫助嗎?
A:有!我們優先處理學校周邊、通學路,減少孩子穿越風險。
今天的分享,不只是在談一條條馬路,而是我們「怎麼讓城市更適合行走」。
謝謝桃園市政府交通局與各單位的努力,讓我們的街道「不只可以走,更可以安心、自在地走」。
希望大家離開這裡之後,也能注意身邊的道路環境,一起參與、一起守護。
讓「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成為我們城市真正的日常風景!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