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新北市「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 打造人本交通新風貌(二)

Written by on 2025-07-22

特別來賓:新北市政府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科林昭賢專門委員

「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新北市永續提升行人安全」

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 《YOYO Live Show與民有約》,我是主持人yoyo__
今天的節目,要帶您一起走進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路口」——您是否曾經覺得走在斑馬線上不夠安全?是否推嬰兒車或陪長輩過馬路時,覺得步行空間擁擠或設施不足呢?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 新北市政府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科 林昭賢專門委員,來跟我們談談新北市是如何透過「樂活街道,自在同行」的行動,把路口變得更安全、更友善的!

Q1(主持人):
林專門委員您好,我們知道新北市在「永續提升行人安全」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可以先請您談談這個計畫的核心策略是什麼嗎?

林昭賢: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這項計畫的重點是改善109處高風險路口,我們是根據事故資料、民眾陳情與環境條件綜合篩選出來的,涵蓋新北市17個行政區。
我們參考交通部「人行空間改善原則」,從人車空間、通行動線到整體行車環境,設計出一套11項改善項目,並結合專家學者與無障礙團體意見,量身訂做每一處改善方案。

Q2(主持人):這109處路口具體改善了哪些地方呢?民眾有感嗎?

林昭賢:有的。像是綠鋪行穿線讓人更容易辨識安全區域、大型行人號誌燈讓駕駛更容易看到行人、庇護島讓長輩或小朋友過馬路能有緩衝空間,還有導盲磚、無障礙斜坡道、退縮行穿線、減少電桿與標誌障礙等,總共改善了718項設施。
我們發現,只要人行環境友善了,大家自然就會選擇走斑馬線,也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
這次計畫是一個跨局處合作,由交通局統籌負責整體規劃與執行,養工處負責土木工程類的設施,比如人行道與斜坡道,住宅發展處則負責像景福宮周邊的人行道整建。中壢、平鎮、龍潭區公所也共襄盛舉辦理轄區內的改善事項。設計階段我們還邀請交通技師公會、無障礙協會等外部單位參與審查會議,讓每個設計案都能融合專業建議與友善使用者的需求。

Q3(主持人):那麼成效呢?這些努力是否真的幫助減少交通事故了?

林昭賢:是的。根據事故分析,38%的肇因是駕駛未注意車前狀況,還有不少是因為行人不走斑馬線或搶越馬路。
我們透過設計引導民眾走正確路線、也讓駕駛更早看見行人,從源頭降低風險。這些改善方案能讓用路雙方的「行為更明確」,進而達到預防事故的效果。

Q4(主持人):我聽說新北市還用上了AI科技,這真是走在前面了,能分享一下嗎?

林昭賢:新北市在113年選了20處重點路口,導入AI影像辨識技術,配合空拍機收集路口動態畫面。我們分析車輛轉向行為、交通衝突熱點與行人滯留情況,找出過去肉眼看不到的潛在風險。
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地規劃後續的改善設計與資源配置。

Q5(主持人):未來(114年)還有什麼計畫可以跟大家分享嗎?

林昭賢:有的!114年我們會持續改善50處易肇事或高風險路口,也將推動2處「行人友善區」,同時也會配合教育、都發等單位推動通學廊道、騎樓整平、無障礙人行道等,希望打造一個從長輩到孩子、從通學到轉運都安全的步行環境。

Q6(主持人):最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您會怎麼說?

林昭賢:我會說:讓每一個人,都能安心走在回家的路上。這不只是交通改善,更是城市對市民的溫柔承諾。

民眾提問

Q1、為什麼新北市特別強調「路口」的改善?不是應該整條人行道都要提升嗎?

答:的確,整體人行道環境的提升非常重要,但根據交通部與新北市多年事故資料顯示,超過六成行人事故發生在路口或其接近區域。
這些地方是人車交織最頻繁的地帶,也是行為選擇(走不走斑馬線、搶不搶快)最容易影響安全的地方。
因此我們優先聚焦在路口這個關鍵節點,透過結構引導與視覺設計,先達成「安全第一步」,再擴散至整體人本空間的改善。

Q2、改善過的路口如何避免日後「回到原樣」?像是車輛又停在人行道上、紅綠燈照明不良等問題。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改善不該只是「一次性施工」,我們採用的是設計、執行與維運三階段管理策略。
除了初期施工完成後的驗收,我們也透過智慧巡查、民眾回報平台、與區公所聯繫管線單位定期檢查。例如有些路口我們加裝了智慧告警設備、設計退縮式斑馬線避免車輛壓線,並配合拖吊與定期聯合稽查,防止違規停車死灰復燃。

Q3、高齡者、視障朋友或行動不便者常說「看得到,走不到」,新北市如何解決這個「看似友善,實則不便」的落差?

答:非常具體的問題,我們在設計階段就導入通用設計思維,強調「真正走得動、用得上」。例如:行穿線前後連續鋪設無障礙導盲磚,避免突然中斷;設置緩坡、非階梯式設計,並避免突起;號誌秒數會根據該路口附近通學、醫院、長照機構等進行個別化調整;部分重要路口更增設語音與震動回饋號誌,協助視障者辨識通行時機。
這些都不是只有「符合法規」而已,而是實際請團體來走、來試,用「陪走式設計」落實細節。

Q4、市民可以怎麼參與或反映自己覺得危險的路口?是不是等政府發現才能改?

答:不需要等!我們非常重視市民參與,已建置 「新北市人本交通意見平台」,民眾可透過1999、網路填報,甚至社群回報(如Line、FB留言)都會被納入分析。
而且我們會定期彙整陳情熱點,與警察局、教育局、區公所、社福團體等共同交叉比對資料,由專業技師與顧問現勘評估後納入改善名單。這是一個「共創式交通安全網絡」,不是只有政府在做,而是邀請你我一起加入!

Q5、除了工程改善,新北市有沒有針對駕駛或行人行為進行教育或宣導?

答:有的,工程只是硬體,我們也很重視行為的引導與改變。
新北市配合改善地點推動「交通安全進社區、進校園、進市場」等教育活動,與交大系統合作設計互動式教材,例如:模擬「不減速轉彎」與「行人穿越線變化」對事故風險的影響;在校園設置「人行安全體驗走廊」,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意識;設計給長者看的「大字圖文步行安全卡」與社區里長合作發放。我們相信,觀念改變 + 空間改變,才是真正安全的兩條腿。

主持人結尾:

非常謝謝林昭賢專門委員的分享!
親愛的聽眾朋友,當我們走在越來越安全、舒適的人行道上,不妨也留意一下身邊的變化:那可能是政府花了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為你鋪出來的安全步道。
一起支持人本交通,讓每一步都更安心、更溫暖。
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再見!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