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113年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行人優先 × 高齡友善 × 安全加值,打造雲林幸福生活圈

Written by on 2025-08-25

特別來賓:雲林縣交通工務局汪令堯局長

行人優先 × 高齡友善 × 安全加值,打造雲林幸福生活圈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關心一個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道路品質」。
大家每天出門走路、騎車、開車,安全與便利都是最直接的需求。

雲林縣政府交通工務局在 113 年持續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主打「樂活街道,自在同行」,透過行人道拓寬、路口改善、排水整治、綠化美化等多面向工程,讓大家不論是上班、上學、運動,甚至銀髮族、孩童出門,都能「走得安心、行得安全」。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 雲林縣交通工務局汪令堯局長,帶來最新的改善成果與未來方向!

Q: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請問雲林縣政府如何利用「斗六外環道人行道拓寬改善工程」建構高齡化社會人行通行環境?

A:本縣在改善人行空間常遭遇困難,為改遷移或整理公共設施以增加人行與停車空間,斗六市進行 7 公里人行道整修、改善 32 處路口、改善 98 處道路島頭、側溝及排水管清淤 128 處、調整手孔(包含自來水、消防栓、中華電信、寬頻、下水道)77 處、修剪 360 株行道樹與棲地改善。設置行人庇護島、放大人行停等區、路口行穿線退縮、人行道拓寬兼設置停車格與公設帶、增加左彎專用道及車道縮減寬度後,未來將有效減少車禍發生。

斗六市公所施工前聽取市民意見,堅持維持 3 個車道、整頓人行道,斗六市門面 40 米寬道路煥然一新,不僅改善道路的品質也維護了行人安全,我們給予高度肯定。

Q:局長,為什麼雲林縣要特別推動「113年提升道路品質計畫」?

A: 道路品質影響到三個層面:

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保障行人優先。

生活性:便利民眾日常出行,照顧長者、小孩、輪椅族群。

形象性:城市門面整潔度、旅遊觀感都與道路品質息息相關。

雲林是農業大縣,長者比例高,縣府多年來持續優化交通動線,113 年更將重點放在人本交通,全面落實「行人優先」、「高齡友善」,打造宜居縣城。

Q:針對高齡化社會,斗六外環道人行道拓寬改善有哪些特色?

A: 除了拓寬 7 公里人行道、改善 32 處路口 與 98 處島頭,更注重 無障礙環境:

設置庇護島,減輕長者與孩童過馬路壓力

行人停等區加大,推娃娃車或輪椅更安心

減少車道寬度,車速自然降低,保護弱勢用路人

這些改善結合高齡友善與安全設計,是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前瞻規劃。

Q:雲林的「人行道設計」有沒有兼顧停車、綠化與通行?

A: 有的!人行道不只是「走路的空間」,而是「生活的空間」。因此設計納入:

停車格與公設帶,解決居民停車需求

修剪行道樹 360 株,改善行車視野與環境綠化

無障礙斜坡與平整鋪面,讓嬰兒車與輪椅都能順暢行走

兼顧美觀、便利與安全。

Q:這些工程推動過程中,是否有蒐集民眾意見?

A: 是的。斗六市在施工前舉辦居民說明會,廣泛聽取意見。結果在「保留 3 車道」與「拓寬人行道」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做法讓政策更貼近民眾,施工完成後獲得正面回饋。

Q:雲林在道路改善中,如何兼顧排水與基礎設施?

A: 道路品質除了表面,更要看「內涵」。縣府同步進行:

128 處側溝清淤、排水管整治,避免淹水問題

77 處手孔調整,整合自來水、電信、消防栓、寬頻,避免路面高低差

確保道路既美觀又安全耐用。

Q:這些改善是否也能降低交通事故?

A: 可以。研究顯示:

行穿線退縮 → 行人先被看到,車禍率下降

左彎專用道 → 減少車流交錯事故

縮減車道寬度 → 車速自然下降,更安全

整體而言,這些設計能讓「人車分流」更明確,特別能降低行人事故率。

Q:除了斗六市,其他鄉鎮是否也有同步推動?

A: 是的。縣府針對學校周邊道路、通學步道、村落排水與照明,逐步展開優化。例如虎尾與西螺已規劃人行道改善,口湖、北港也將進行排水與照明升級。讓全縣居民都能享受到「安全道路」。

Q:在「永續發展」方面,道路改善有哪些努力?

A: 我們導入:

透水鋪面 → 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增加雨水滲透

綠帶與樹木保護 → 維持生態多樣性,改善街道景觀

低碳建材 → 減少工程碳足跡

這些設計不僅為現在,更為下一代打造宜居環境。

Q:民眾如何查詢道路改善的進度?

A: 可透過:

雲林縣交通工務局官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雲林縣政府交通工務局

施工公告與道路改道圖

讓民眾隨時掌握資訊,也能即時提供意見。

Q:未來雲林縣在道路品質提升上有什麼長遠規劃?

A: 方向有三:

人本交通:持續優化行人環境

智慧交通:導入智慧號誌、監測科技

永續發展:減碳、綠化、低碳建材

打造一個「安全、便利、美麗」的縣城,讓居民安心、遊客舒心。

民眾問題

Q1(民眾):工程施工會不會造成交通阻塞?

A: 縣府採分段施工、提早公告改道,並盡量選擇離峰時段施工。也會與公車業者合作,確保大眾運輸不中斷。

Q2(民眾):改善工程完成後,真的能減少車禍嗎?

A: 依照內政部數據,行穿線退縮與庇護島設置的地區,行人事故平均下降 30%,雲林的案例預期也會有相同成果。

Q3(民眾):高齡長者或輪椅族群,會不會遇到路面高低差?

A: 工程特別降低人行道高低差、加設斜坡,並調整手孔蓋位置,避免輪椅、拐杖卡住,真正做到無障礙。

Q4(民眾):未來是否有更多社區能享受到這樣的改善?

A: 是的。縣府已分年計畫,逐步推展至各鄉鎮,優先改善學區、醫院、觀光景點周邊,確保全縣居民受惠。

Q5(民眾):居民可以提供建議嗎?

A: 當然!縣府非常重視民眾意見,可透過官網、粉專留言或客服專線反映。所有建議都會納入規劃與改善。

各位朋友,道路不是只有「車走的地方」,更是「人生活的空間」。

雲林縣推動的「113年提升道路品質計畫」,不只是在修人行道、整治排水,而是 在修一個更安全、便利、友善的生活環境。

讓長輩可以安心散步,讓孩子能快樂上學,讓每位居民都能自在通行。道路品質提升,就是幸福生活的起點。「樂活街道,自在同行」──邀請大家一起支持,和縣府共同打造更美好的雲林!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