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人本交通與無障礙落實 從「讓車好走」到「讓人安心行」 ─ 街道的溫度與公平

Written by on 2025-10-08

特別來賓:環藝工程顧問公司潘一如設計總監

我們每天都要走在街道上,無論是上班、上課,或只是去巷口買杯咖啡。街道不僅是城市的動脈,它更是一座城市對人民的 安全、尊嚴與友善 的展現。

試想,如果一條街道,孩子能自在地騎著滑步車,長者推著助行器也能安心過馬路,視障朋友能順著導盲磚不受阻礙地抵達目的地,那麼,這樣的城市,不就是我們心目中真正宜居的家園嗎?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 環藝工程顧問公司潘一如設計總監,以及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的專業夥伴,一起來和大家分享:

如何從「以車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街道設計與無障礙落實,究竟改變了哪些路口風景?

未來的台灣街道,又將如何為我們帶來更安全、更美好的生活?

(人本交通與無障礙落實)

Q1: 總監,什麼是「人本交通」?為什麼它在當前都市中特別重要?

A1: 人本交通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讓行人、自行車、弱勢族群的需求優先於車流。換句話說,安全、舒適、無障礙,才是街道的基本條件。

「人本交通」強調「以人為本」,意即在交通設計與管理上,行人、自行車、弱勢族群(老人、孩童、身障人士)應該在整體交通體系中被優先照顧。與傳統「車流優先、道路最大通行量」的思維不同,人本交通更注重安全性、可及性、舒適性與公平性。

在都市化加速、人口老化與環保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人本交通更見必要。過度依賴汽機車、不重視步行空間與無障礙設施,會造成都市「行人地獄」現象,交通矛盾、安全風險與都市品質下降。

Q2: 那「無障礙環境」在街道上要如何落實?有哪些細節必須被注意?

A2: 例如降低路緣高度、設置導盲磚、保持人行道連續性,甚至是簡單的一個平整步道,都是落實無障礙的重要環節。

無障礙街道不是「做一點坡道或鋪設導盲磚就算完成」,而是一整套從起點到終點、從設計到維護都要考慮的系統。具體措施包括:

路緣高度(curb)需降至適當水平(慎防輪椅、助行器、嬰兒車被卡住)

維持人行道的連續性,避免因建築物出入口、樹木、電桿、機車停放等造成斷裂導盲磚必須連貫、材質清晰、方向正確,避免被遮蔽或錯置。

適當寬度:考量雙向人行流、輪椅或嬰兒車通行路面材料須平整、減少高低差與磚縫間隙路燈與照明需均勻、避免陰影區,以提升夜間視線良好性。

無障礙設施維護:定期巡檢、修復破損、不讓設施成為障礙本身。

Q3: 我們常說「人本街道」,具體是如何推動的?

A3: 這涉及跨局處協調,包括交通、工務、都市設計與景觀單位的合作,並需要市民參與討論,讓設計更貼近需求。

思維阻礙:交通、工務、都市設計、景觀等不同單位常有「各持己見」的專業框架,缺乏整體觀與協調機制。

資源與預算限制:人行道改造、智慧號誌、下水道排水、電線地下化等牽涉多單位成本高、整體工程龐大。

法令與制度限制:都市計畫道路寬度、道路使用分配、停車政策、管線遷移、排水設計等法令、規章常造成設計受限。

民眾習慣與阻力:駕駛習慣、人車混用認知、停車需求、商家對停車位的依賴。

為了跨局處成功推動,建議採用以下做法:

建立跨局處「人本交通推動平台/委員會」,讓交通局、都市發展、工務、景觀、電力、排水、文化、民政等共同參與由中央或市府擔任協調角色,確保設計理念與政策一致性。

採試點/示範區策略:先在關鍵區域做示範、檢驗、宣導,然後再漸進推展。

強化公眾參與:開設里民座談、線上平台意見收集、民眾體驗導覽。

擬定可調整的設計模式與標準作法(例如模組化地磚、人行道標準斷面、可調斜坡設計)。

定期評估與優化:施工後持續蒐資料(事故率、使用率、民意回饋),回頭優化設計。

Q4: 民眾在生活中,能如何配合人本交通?

A4: 最直接的就是尊重行人空間,不把人行道當停車場,騎樓保持暢通,遇到施工現場也要重視臨時步道的安全。

民眾能做的比看起來多得多,從小習慣開始,就能讓街道真正在地化、人性化:尊重行人空間: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車、騎樓或門前堆放雜物騎樓保持暢通,不將單車、推車、雜物橫放阻斷通道。

在施工期間,尊重臨時步道動線、安全設施與警示標示行走時注意人行道標示、路口號誌、斑馬線,不要跨越導盲磚為捷徑關注所在里區、人行道改造、街道路口改善案,提出建議或意見

提倡共享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動車),減少對私人機車或汽車的依賴當市政府或交通局舉辦民眾體驗、導覽或座談時,踴躍參與。

Q5:杭州南路、林森北路、新生南北路又是什麼樣的風景?目前有哪些設計特色或改變?

杭州南路:可能在路口標線、行人優先號誌設計、慢車道、自行車道、街角綠化、透水鋪面等方面改動。

林森北路:此路為北北向交通要道,早年車流與商業集中,改造後可能透過縮車道、拓人行道、增加無障礙設施與路燈改善、調整視線遮蔽物等改善。

新生南北路:此為重要軸線路,改造可能涉及連續人行道、路段特色節點設計、景觀介面設計、綠籬或樹陣佈局、交通島設置、智慧號誌整合。

Q6:建國南北路、復興南北路、敦化南北路,這三條台北人足以為傲的道路,我們的人本環境做了什麼對的事情?

建國南北路:可能在中段或路口設置行人庇護島、縮短過街距離、增設無障礙坡道與導盲磚、調整紅綠燈秒數、人車視線分隔。

復興南北路:在人行道鋪面改善、景觀樹陣設計、路口細部節點設計(如轉角拓寬、街角座椅、休憩空間)。

敦化南北路:可能在車道配置(如慢車道、自行車道)、綠化、路面材質、無障礙空間及景觀意象塑造方面提升。

最新街道路口亮點&改變(近年案例)

臺北 199 個路口改造計畫設置行人庇護島、縮短過街距離、調整槽化線、左轉專用道、智慧號誌控制等設計,透過整體動線優化提升安全與效率。

改造後行人穿越時間縮短、事故率下降,並搭配智慧號誌與即時監控。

師大路人本交通改造 人行道從原先寬約 1.3 公尺拓寬至約 3.3 公尺,增設整齊欄杆與分流設計,地磚鋪設與視線控制改善。

北門廣場與交八廣場整合 北門廣場改為簡化交通線型、重塑視覺空間與整合綠地;交八廣場與臺北行旅廣場等整合行人空間與綠地連結。

北門廣場改造後提升視野與都市門戶形象;交八廣場串連車站商圈與休憩空間。

在人本交通與無障礙設計的推動下,我們正從「為車子讓路」的時代,轉向「為人走路正義」的城市願景。道路不只是車道,人行道不只是邊角——它是城市的骨幹,也是公民日常生活的舞台。透過跨局處合作、民眾參與、細部設計優化、後續維護機制,我們能讓臺灣的街道不只是通行的路徑,而是真正讓人安心、尊嚴且友善的公共場域。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