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綠意城市.共創未來 從生態城市設計到生活實踐,一起打造下一代的綠色家園

Written by on 2025-11-25

特別來賓: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黃于玻理事長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綠意城市.共創未來》專題分享。我是主持人 Yoyo。

我們的城市正在快速變動:暴雨、極端高溫、河川負荷、綠地減少,這些都不再是新聞,而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生活壓力。當城市越來越密集,我們越需要知道:人類如何和自然共存?城市如何與生態共好?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 理事長。黃理事長長期投入生態工程、濕地復育、低衝擊開發、環境教育,是台灣推動「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的重要推手。

今天,黃理事長將帶我們走入兩個核心概念:

第一,什麼是「生態城市設計」?

第二,什麼是「綠色基礎設施」?

接著,我們更會討論:一般民眾如何參與?家庭可以怎麼做?孩子從小要如何接觸環境教育?社區、學校、城市如何因為我們的行動而變得更有韌性?

不論你是關心環境、身為家長、教育者、社區居民,還是希望為自己生活的城市做點事,今天的內容都非常實用、夠接地氣,也更具前瞻視野。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綠色旅程。」

✔ 生態工程專業內容

✔ 實際案例(台灣與國際)

✔ 一般民眾易懂的生活行動

✔ 下一代可實施的教育方式

✔ 城市韌性與未來趨勢

1. 什麼是生態城市設計?

生態城市設計是一種「以自然系統為核心」的城市規劃方式,將水文、地形、植被、動物棲地與都市功能整合,降低城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提升城市的韌性。
運用低衝擊開發(LID)方式,降低地表不透水化造成的洪水問題。
將生態廊道串連,讓動植物能在城市中安全移動。
讓都市綠地兼具生態、教育、休憩、防災四種功能。

實例:新加坡「花園城市」模式:高速道路旁都設有生態廊道連結森林區。
台灣河川整治案例:以生態工法代替水泥渠道,讓水有空間、安全又美觀。
民眾可做的小行動:用透水材鋪設家中庭院或陽台地面。
選擇原生植物,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
下一代教育:讓孩子學習觀察昆蟲、土壤、植物,不只是「看」自然,而是理解自然的運作。

2. 什麼是綠色基礎設施?

綠色基礎設施是利用植物、水文、生態系統自然運作來解決城市問題的基礎設施,是自然版本的「城市肌理」。
它比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如水泥排水管)更具彈性,也更永續。
能為城市提供「多功能」效益:防洪降溫、改善空氣、增加綠地、提供棲地。

案例:雨水花園:可降低暴雨積水、補充地下水。
城市濕地:能淨化水質、提供生態棲地、降低熱島效應。
樹木網絡:有效降低城市溫度2~4度。
可落地行動:推動社區雨水花園計畫。
自家陽台設置小型生態盆栽,模擬「微雨水花園」。
下一代教育:讓孩子參與社區植栽或校園雨水觀察活動。

3. 普通市民可以如何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 加入社區綠化志工

✔ 參與植樹活動(原生種優先)

✔ 支持綠色政策與公投

✔ 不放生、不餵食、不破壞生態棲地

✔ 清除外來入侵種(例如小花蔓澤蘭)

家庭版本可做的事:製作「陽台微森林」:不必大空間也能提高生物多樣性,自家雨水桶(小型)收集雨水澆花。

4.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

✔ 親子自然筆記:觀察植物、畫下昆蟲

✔ 孩子參與家庭分類與回收

✔ 每季一次「自然探索日」,帶孩子認識河川、濕地或森林

✔ 讓孩子接觸「自然中的規律」:季節、雨量、落葉、生態鏈

✔ 引導孩子理解「每個選擇都有影響」:塑膠、用電、用水都是資源

重點不是教孩子「環保規定」,而是培養「對自然敏感、對影響負責」的能力。

5. 都市綠地與心理健康有什麼關聯?

專業研究指出:綠地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綠地能改善幼兒注意力、降低情緒波動。
長者散步環境中有植物,跌倒風險下降、社交意願上升。
城市中的綠意,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塊基礎建設。

實例:丹麥研究:住家500公尺內若有綠地,小孩成年後精神疾病風險降低20%~40%。台灣許多公園改造後,居民散步時間明顯提升。

6. 家庭可以做哪些日常小行動支持綠色城市?

✔ 減塑:帶餐具、拒絕一次性包材

✔ 節能:空調26度、使用節能家電

✔ 節水:雨水回收、二段式沖水

✔ 永續飲食:少吃一次性包裝食品、支持在地農產品

家中打造「微生態角落」:枯枝落葉不丟掉,做成小型堆肥。
家庭採購遵循「低碳四原則」:在地、季節、少加工、少包裝。

7. 社區如何透過綠色基礎設施改善環境?

✔ 社區雨水花園

✔ 社區透水鋪面(車道、人行道路)

✔ 綠屋頂+社區菜園

✔ 公共空間引入昆蟲旅館、鳥巢箱

社區成效:雨季降低積水、夏季降低地表溫度、居民更願意在戶外活動提升社區認同感。

8. 如何把綠色理念融入下一代教育?(專業教育延伸)

✔ 校園導入「戶外自然課」

✔ 學校需有「微生態角」

✔ 一學期至少一次校外自然探索

✔ 家庭教育與學校同步

✔ 孩子參與家庭討論:

 為什麼要關燈?為什麼不能亂丟垃圾?為什麼要珍惜水?

孩子需要知道「原因」,而不是只遵守「規定」。
溫馨提醒:我們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影響城市的未來。
城市是一個正在呼吸的生命,而我們正是它的一部分。

從今天開始:

✔ 一棵樹

✔ 一朵花

✔ 一個垃圾分類的選擇

✔ 一次和孩子走進自然的機會

都是為下一代築起更好的家園。

「希望透過今天與黃于玻理事長的分享,大家能看見:
生態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從我們的生活開始。
家庭的習慣、社區的參與、學校的教育、市政的規劃,都能讓城市更有韌性、讓自然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只要我們願意,一個更綠、更美、更能保護孩子未來的城市,從今天就可以開始。

非常感謝黃理事長,也感謝各位的參與。
讓我們一起讓城市更綠、讓生活更美、讓下一代更健康。
謝謝大家。」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