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 Live Show生活法律與法庭 生活法律gogogo:114年04月02日節目
堯堯 2025-04-02
受訪者:
更生保護會臺北分會王士榮毒品個管師
節目內容:
主題:是好吃懶做?還是真的有病?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更生保護會台北分會的毒品個管師王士榮。因為我最近服務的個案中,時常會遇到疑似身心障礙的情形,所以今天想要整理類似這樣的個案服務經驗來分享出來。
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個案跟家人之間無法有效的溝通,個案常常無法跟家人說明自己的需求,此時分會的角色比較像是橋梁,讓家人想要的跟個案想要的之間取得一個較平衡的方案。比如,家人很擔心個案亂花錢,又很擔心不給錢的話個案又會有其他犯罪行為,當時我們就在討論由其他家人買一些食物、水餃之類的,個案可以自己煮。這樣的狀況持續幾個禮拜後,個案因為煮東西、煮到冒煙差點失火,家人很擔心房東會把一家子趕出來,家人會很擔心警察來會不會造成鄰居有不良觀感,當時分會還是鼓勵直接報警也可以直接將案主強制就醫,最後案主在醫院進行了比較長期的治療。後來,案主出院後,整個人的意識與反應變得比較清晰,甚至有一陣子跑去找工作。最後因為考量家中缺乏約束力、生活也越來越邋遢,因此家屬跟分會也算是連哄帶騙的讓個案可以去到康復之家,訓練在群體中生活。整個輔導的過程經歷了好幾年,從家人感到心疲力竭,到分會提供了支持家庭也輔助家庭成員一起來處理個案的問題、同時也潤滑了家人與案主的衝突,到越後來心理衛生資源可以進入案家協助。這其實也體現出更生保護會的角色就是運用民間力量補足政府所不足,為弱勢家庭搭一座橋梁銜接社會資源的角色。
在輔導類似這樣併有身心疾病的個案時,如果家屬還願意幫個案一把,我覺得中間很難的就在於我們能夠付出多少,以及我們希望能從個案身上得到多少正向的回饋,這兩個之間是否能得到平衡。而今天分享的這個個案,因為我們掌握到「吃」的渴望很影響他,因此我們也是不斷嘗試與個案談條件,讓他知道,我們願意提供他需要的,前提是他也需要接受我們的條件,而藉由條件的交換,也逐步讓個案的生活作息更規律、更穩定,這才是對於彼此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