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用雙腳丈量城市的溫度-臺中人本交通的現在與未來」校園扎根、街區轉型到全市榮獲7項中央大獎 臺中如何打造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通行藍圖(6)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6-02

特別來賓:台中市政府建設局陳大田局長
臺中市政府積極打造人本道路通行環境,不僅持續提升道路建設,更透過多元宣導活動,推廣「以人為本」用路理念,可以分享人本交通校園宣導計畫的成果嗎?
建設局從無障礙環境建置、行人路口安全改善、校園周邊人行道改善等多面向推動硬體改善,「交通安全」不僅應透過「硬體」建設來保護孩童和用路人安全,更需要在學習知識「軟體」上從小養成正確觀念,建設局辦理人本交通宣導活動佈及山海屯城各區,總計辦理36場校園及10場社區宣導活動,接觸超過5,800名中小學生及民眾,以生動有趣、互動式宣導方式,從小培養對行人的重視,並將習得觀念返家向家長宣導,讓人本交通觀念落實在生活。
建設局另於113年7月在「泉源兒童交通主題公園」,首次舉辦戶外交通宣導闖關活動「人本交通の試煉」,本公園是市府「臺中美樂地計畫」建置的「首座」戶外兒童交通主題公園,公園結合道路號誌、標誌、標線等設計,不僅提供市民休閒娛樂空間,還能讓兒童在模擬真實交通環境中,學習交通規則和安全知識,增強交通安全意識,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小朋友從小養成良好的人本交通觀念,扎根學習交通知識,透過遊戲宣導交通知識,培養重視行人的良好觀念。
未來市府建設團隊將持續推動人本環境建設及各項計畫和活動,致力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打造更安全、舒適的用路環境,實踐「富市台中,行人安全」願景。
盧秀燕市長重視民眾行的安全,致力打造「友善行人之都」,提供優質人本交通環境,市民對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感到滿意,請局長分享北區進化北路改善工程,如何為舊市區道路環境帶來嶄新面貌。
臺中市長盧秀燕重視行人安全與道路品質,由建設局編列預算並成功爭取國土署前瞻計畫補助,地方與中央攜手共斥資7,200萬元推動北區進化北路(中清路至崇德路)道路改善工程,已於113年11月完工通車,本工程包括人行道拓寬至3公尺以上、增設10處庇護島、改善18處路口及35處無障礙斜坡、道路燙平逾1公里(近3公頃)等,全面優化人行空間及行車品質。
本案另透過行穿線退縮、縮短行穿線、建置避車彎與增設完偏心左轉車道等方式,讓各類族群的用路人在路口等停或穿越時能有足夠的安全保護及舒適行走空間,其中庇護島更加設防撞軟桿,強化視覺辨識度,讓駕駛人行經路口減速慢行,共同維護行車及行人安全。
針對臺中市民對於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有超過8成5的市民感到滿意,肯定市府的努力成效。對此,盧市長感謝市民家人的肯定,市府團隊不會因此自滿,會繼續加油!
臺中市政府積極推動人本交通,能否請局長分享「人本交通校園宣導計畫」的具體成果與推動策略?
當然可以。盧市長非常重視人本交通觀念的扎根,因此我們設計了「人本交通校園宣導計畫」,進入36所中小學及10個社區,透過生動活潑、互動式教學,接觸超過5,800位學生與民眾。去年7月,我們也在「泉源兒童交通主題公園」辦理首次戶外交通宣導闖關活動,透過遊戲方式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用路觀念。
這樣的計畫不僅是教育,更是從生活實境中,逐步推動文化的轉變,讓小朋友也能成為家庭中交通安全的宣導者。
北區進化北路的改善工程,如何改變舊市區面貌,並提升市民對行的滿意度?
這條工程可說是臺中人本交通的重要指標。我們將人行道拓寬到3公尺、設置10處庇護島、35處無障礙斜坡,並且重新燙平了逾1公里道路,讓行走與行車品質同步提升。此外,也透過「行穿線退縮」、「偏心左轉」、「避車彎」等精密設計,讓所有年齡層都能更安全、更輕鬆使用道路。
根據我們調查,有超過85%的市民對這項工程感到滿意,代表市民真的感受到改變!
台中市在內政部無障礙評鑑中拿下7項大獎,這些成績背後有哪些值得分享的亮點?
我們從去年的「甲等」提升到「優等」,在人行環境項目更是全國第一名。我們同時也獲得政策作為第二名、「進步獎」、以及三位地方里長獲得「地方貢獻獎」。
這些獎項不是偶然,是來自團隊每天都在現場逐一改善坡道、拓寬人行空間、提升轉角安全視域,努力落實「通用設計」理念,打造人人可安心通行的空間。
您提到共桿整合設計,未來是否會推動更多「多功能智慧路燈」或智慧桿應用?是否與智慧城市發展結合?
是的,我們已經在特定試辦區域導入多功能智慧路燈桿,未來會擴大應用範圍。這些智慧桿能整合照明、監控、環境感測器與5G訊號基站等功能,不僅提升道路安全與照明品質,也有助於未來資料收集與災害預警。
我們正朝向「智慧城市+人本交通」的雙軌整合邁進,讓臺中的道路不僅好走,也更有感。
除了景觀與安全,纜線下地是否也有助於未來防災與搶修的彈性?
非常重要的一點。纜線下地不只是美觀與安全,當災害發生時(像是颱風或地震),地下化設施更易於維修與復原,不會因電線桿倒塌造成更大範圍斷電或危險。此外,地下化也能留設彈性管道,未來有新型通訊或電力設備時,能快速部署,城市整體韌性更強。
行人道拓寬會不會讓車道變少、交通更塞?
這是常見疑慮,其實我們在設計時會整體考量,包括交通流量、轉彎半徑與行人流量等。有些地方透過減少車道、設避車彎、加庇護島,反而讓交通更有序、事故更少。更重要的是,當人願意步行、騎車而非開車,整體流量其實會下降,這就是「人本交通」的正向循環!
盧秀燕市長為了打造臺中成為友善行人之都,積極推動行人友善環境政策,從無障礙設施建置、路口安全提升到校園周邊人行道優化,優化成果備受肯定,臺中市獲內政部113年度無障礙評鑑7項大獎肯定,請局長分享一下本次臺中市所獲得的佳績。
內政部每年舉辦的「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是檢視各地道路與人行環境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臺中市表現優異,113年度「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共榮獲7項大獎,包括總成績從去年的「甲等」提升至「優等」及人行環境考評第一名、政策作為考評第二名,更獲頒「進步獎」及提報三位里長皆獲「地方貢獻獎」,此外,在優等縣市抽獎活動中,臺中市另抽中「臺灣到東京來回機票」。
「地方貢獻獎」:
西屯區西平里廖建森里長
西區公德里楊博文里長
豐原區社皮里涂力旋里長
臺中市連續在中央評鑑中獲獎,是對建設團隊努力的高度肯定,未來,將持續以專業與積極的態度推動道路燙平及人本環境建設,進一步落實無障礙通用設計,提升路口安全性,提供市民及遊客更安全的通行環境。同時,市府建設團隊也將全力打造「友善行人之都」,為市民帶來更舒適與便利的生活品質。
今天非常感謝陳大田局長來到現場,讓我們看見一條道路背後,原來藏著這麼多細膩的心思與努力。不只是人行道變寬了、標線更清楚了,而是每一位行人、長者、孩童,走在臺中的街道上,都能感受到「我被重視了」。
相信在市府建設局的持續努力下,「友善行人之都」將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生活中每一步踏實前行的感受。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