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從熱點改善到制度轉型:宜蘭打造安全友善的人本路口環境 落實《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打造人本與永續並行的「樂活街道」-1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8-12

特別來賓:宜蘭縣政府交通處李雅蘋科長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節目的焦點是您我每天都會接觸的「路口」,您是否曾在過馬路時提心吊膽?是否也曾在無號誌路口感到不知所措?
在「前瞻基礎建設」的支持下,宜蘭縣交通處積極推動「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計畫,落實全國799處行人危險路口改善政策。今天我們就邀請到宜蘭縣交通處李雅蘋科長,帶大家了解縣內如何從熱點分析、空間設計到實地執行,一步步打造讓行人更有安全感的城市街道。
一、 請簡要說明「路口改善計畫」在宜蘭縣推動的背景與目標為何?
答: 「路口改善計畫」是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與交通部於112年共同補助地 方政府執行的政策,針對全國799處行人易肇事危險路口進行改善。 宜蘭縣共計改善6處路口,針對事故熱點進行人動線調整、號誌優 化、行穿線退縮設計等,目的是提升行人通行安全,逐步邁向中央訂 定的「2030年行人死亡率減半」及「2050年行人零死亡」目標。
二、 在執行過程中,宜蘭縣遇到哪些挑戰?如何克服?
答: 執行最大挑戰包括在於現有路口空間受限以及地方居民對交通變化的 適應期。我們透過在地說明會與當地公所、里長共同努力,逐步爭取 共識,並積極與中央單位合作爭取經費支持,確保如期如質推動。
延伸問答題
Q:宜蘭選擇改善的6處路口有什麼共通特徵?是如何確定這些地點的?
A:這6處路口都是過去三年內發生過行人事故或有高風險潛勢的區域,透過警政資料庫分析、在地通報與實地踏查確認。具體特徵包括「行人穿越動線複雜」、「缺乏退縮空間」、「行車轉彎視角死角」等。
Q:改善路口的「設計思維」有哪些創新之處?
A:宜蘭推動「以人為本」的設計,不僅退縮行穿線、設置庇護島,也採用高辨識度的標線與高反光材質,並在部分學區、商圈區域導入「交通寧靜區」概念,如車速限制、彎道視覺收窄等方式,引導車輛減速。
Q:除了物理設計,宜蘭在制度面有哪些努力?
A:除了工程改善,我們也同步推動「地方交通安全平台」制度,透過教育處、警察局與交通處定期會議盤點熱點、檢視成效,並強化學校交通教育、社區參與與縣政資源整合,打造「橫向協作」模式。
Q:執行工程過程中,有沒有與地方居民產生衝突?怎麼解決?
A:部分地區居民擔心停車空間被壓縮或改變通行習慣,我們會提前召開說明會,邀請居民參與討論,透過模擬圖說明改善前後效果,也會設置臨時替代停車方案、調整工期降低衝擊,最後都獲得支持。
Q:宜蘭的「樂活街道」與其他縣市有什麼不同特色?
A:宜蘭除了都市區域,也涵蓋許多觀光與鄉村地帶,我們的設計更注重「與在地融合」,例如在羅東鎮考量市場交通流、在三星鄉導入農村緩衝道設計,做到每個路口「一案一特色」,兼顧安全與地方生活方式。
Q:這項計畫目前的成效如何?是否有數據佐證?
A:根據宜蘭警察局資料,截至113年6月,這6處改善路口在完成後的半年內,行人事故件數已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並且獲得學校、社區居民的高度肯定,交通滿意度提升。
Q:未來是否會推動更多路口納入改善範圍?
A:會的,我們已經針對縣內潛在危險路口進行分級,規劃113-115年逐年改善20處以上新熱點,同時納入「校園周邊安全提升」、「高齡者通行環境優化」等新指標,爭取持續的中央資源挹注。
Q:落實《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對地方政府有什麼改變?
A:《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自112年公布後,要求更明確的責任分工與設計原則,讓地方政府有法源依據、經費門檻降低,推動工程也更具前瞻性與彈性,例如導入交叉路口評估模型、行人優先號誌時相規劃等,都是依據新法落實的成果。
行人的安全,不能等,也不能退。
從一個路口的轉變,到整座城市的友善進化,我們相信,只要有用心規劃、民眾參與與制度支持,人人都能安心過馬路、自在生活。
也提醒大家,走在路上時不只要注意安全,更要彼此尊重。讓我們一起走出一條「樂活街道,自在同行」的新風景。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