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孩子的樂園、全民的街道:從遊戲地景到安全友善街道 用設計改變生活,打造你我都能自在同行的城市空間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0-14

特別來賓:境觀設計有限公司耿美惠負責人
今天我們要帶大家一起探索,不只是孩子的遊戲空間,更是全民共享的安全友善街道與公園設計。
你可能曾經想過,傳統遊戲場是不是都差不多?規格化的遊具、鮮豔卻單調,孩子只能按著既定路線玩,而大人擔心安全限制了挑戰性……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遊戲地景」,以及結合道路改善的人本設計,完全顛覆你的想像—從地形、植栽、歷史故事,到真正讓使用者成為主角的參與式設計,每一個細節都是讓生活更美好、更安全、更自在的創意!
今天也很榮幸邀請到 境觀設計有限公司耿美惠負責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與我們分享設計理念、亮點特色,以及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Q1 :哇!那真的很有特色,如果家裡附近有這樣的公園會很開心的。那您說的這種有特色的公園,跟我們小時候玩的傳統遊戲場有什麼不一樣?
耿美惠: 哇,這個差別可大了!我們現在除了叫它「遊戲場」(Playground)之外,如果有結合地形、植栽,把環境整合起來的話,會稱它是「遊戲地景」(Playscape)。
你想想我們小時候的遊戲場,是不是大概都長那樣?很像罐頭,一個一個都是規格化的遊具,也就是所謂制式的「罐頭遊具」,塑膠感很重、顏色也非常鮮豔。更明顯的是,因為過度強調安全,高度、變化性就不多,結果就是不好玩、沒有挑戰性,孩子們好像只能按照大人設定好的路線玩,少了創意、自由的玩法。
但「遊戲地景」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有幾個很酷的特點:
1. 它會說故事: 遊戲地景會跟它所在的土地連結。例如,青年公園旁邊是以前的南機場,我們就用「飛行探索」當主題;華山大草原以前是華山酒廠,有高高的煙囪,我們就設計了「煙囪遊戲塔」;以前有和鐵路貨運站,我們就設計象徵鐵軌的鋪面,讓小朋友在步道上想像自己在搭火車,也就是把歷史記憶變成孩子遊戲的一部分。
2. 主角是孩子: 我們在設計前,辦工作坊,從中去挖掘孩子們真正的需求。透過「參與式設計」的過程,讓孩子成為遊戲場設計的主角。不僅是單純地「問意見」,而是一場深刻的觀察、轉譯與共創的過程。
3. 玩法是開放的: 它不只有固定的遊具,而是利用地形的高低、自然的材料,像是沙、小石頭、木屑、水,創造出無限可能。孩子可以攀爬、滑草、鑽洞、玩水玩沙,這些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都超級重要!
4. 大家都能一起玩: 我們會特別設計,讓坐輪椅的孩子也能玩沙、也能靠近設施。像華山的水沙世界,就是希望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能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一起合作、一起創造。
簡單來說,傳統遊戲場只是「放了遊具的空間」,而「遊戲地景」是把遊戲、自然、文化和人全部融合在一起的「完整體驗」,它是有生命、會呼吸的。
設計的過程與真實的影響
Q2 :聽起來很棒,那在實際設計中,要怎麼讓使用者真的成為主角呢?
耿美惠: 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也是最好玩的地方!我們的秘訣就是:把自己變成「孩子王」!
首先,我們會像偵探一樣做很多功課。在畫設計圖之前,先去場地探勘,訪問里長、學校校長、家長,甚至是在地文史專家,把這個地方的故事都挖出來。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兒童參與工作坊」。我們會準備很多材料,邀請孩子們一起來玩、來創作。在這過程中,我們設計師不是老師,而是「孩子王」,跟著他們一起瘋、一起玩,從旁邊偷偷觀察,記錄下他們的玩法、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挑戰、他們身體的尺寸等等。
孩子們的想法真的超乎想像!像是他們對「飛」、「探索」、「水」、「森林」這些主題的喜好,就直接變成了青年公園和大安森林公園的設計靈感。
更有趣的是,我們還會邀請孩子參與施工!讓他們戴上安全帽,當「小小工程師」,把自己當初參與的作品,親手鑲嵌到牆面上。當你看到施工的師傅們被孩子們的認真感動時,你會覺得這一切都太值得了。
透過這一連串的過程,讓設計出來的空間,符合孩子們想要的,讓他們成為這個空間真正的主人。
Q3 特色遊戲地景與傳統遊戲場有什麼不同?
核心在於「觀察、參與、共創」:傳統遊戲場多是規格化「罐頭遊具」,高度、變化性有限,塑膠感強,孩子只能按照大人設計的路線玩,缺乏創意與挑戰。
遊戲地景(Playscape)則完全不同:
故事性強:結合場地歷史、文化或自然地景,例如在舊酒廠的公園設計「煙囪遊戲塔」、在鐵路貨運站附近鋪設象徵鐵軌的步道。
孩子是主角:設計前辦工作坊,觀察孩子自然遊戲行為,將真實需求轉化為設計。
玩法開放:運用地形高低、沙石、木材、水等自然材料,創造多樣玩法,鼓勵探索、攀爬、合作。
全民共融:特別設計輪椅可進入的沙水區,讓不同能力孩子都能參與。
簡單說,遊戲地景是「完整體驗空間」,將遊戲、文化、自然與社群融合,帶來身心發展與社會互動的益處。
場地探勘:訪問里長、校長、家長與文史專家,挖掘地方故事。
兒童參與工作坊:孩子自由探索、提出創意,設計師觀察與記錄,將想法轉化為具體設計。
參與施工:孩子戴安全帽體驗施工過程,將自己設計的作品親手完成,從「意見提供者」變成「空間主人」。
這樣設計出來的空間,不僅符合孩子的需求,也培養自主性與社會互動能力。
Q4 除了遊戲地景,周邊道路與街道改善亮點是什麼?
道路品質改善:平整鋪面、減速設施、增設無障礙坡道與標示、擴寬人行道。
安全空間:交通號誌優化、行人避車設計、視線清楚、車速限制30 km/h。
休憩綠地:增加緩衝植栽區、休憩座椅,提供舒適環境,讓慢行者與孩子更安心。
這些改善不只是安全,還能提升社區生活質感與城市景觀美感。
Q5 設計對安全與身心發展有什麼幫助?
身心發展:利用高低地形、自然材料、開放玩法,孩子能攀爬、滑草、玩沙水,增強平衡、協調、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交通安全:街道設計降低車速、標示清楚,讓孩子與行人能安心慢行,自行車族也能安全通行。
全民共融:設計考慮不同年齡與能力,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參與、互動與享受。
Q6 有哪些真實案例能讓民眾參觀或體驗?
青年公園:飛行探索主題,孩子可在地形與遊具中體驗歷史與故事。
華山大草原:結合舊酒廠元素,設計高低地景與互動遊具。
華山水沙世界:水、沙、木材混合玩法,輪椅兒童也能參與,實現全民共融理念。
這些案例都是「歷史、文化、遊戲、參與式設計」融合的經典示範,值得家長與孩子親身體驗。
Q7 民眾在使用這些空間時需要注意什麼?
遵守安全規則,尤其是攀爬、滑草、玩水等區域。
尊重其他使用者,共享空間、避免喧鬧或破壞。
保護公共設施,鼓勵共玩與創造,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參與。
設計與道路改善亮點補充
道路品質:鋪面平整、增設減速帶與警示標誌、擴寬人行道、無障礙坡道。
安全空間:交通號誌優化、車道與行人動線清楚、車速30 km/h限速、緩衝綠地。
亮點:歷史文化故事融入設計、互動遊具、植栽與自然材質、開放玩法、全民共融。
社區效益:提高休閒、慢行與社交品質,增加親子互動,提升地方認同感與安全感。
溫馨提醒:
在享受樂活街道與遊戲地景的同時,遵守安全規範,尊重每個使用者的空間。
從孩子到長者,每個人都能自在同行,這正是設計背後最重要的初衷——讓生活更安全、更舒適,也更有溫度。
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看到:一個好的街道與公園,不只是「看起來漂亮」,而是「大家都能自在玩、安心走、共享生活的空間」。
期待未來,從小街道到整座城市,都能在我們的關心與參與下,成為最舒服的家!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