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

Written by on 2025-10-27

特別來賓: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 陳盈州處長

打造安全韌性城市路口!新竹縣行人安全再進化,從13處高風險熱點出發,標線、號誌、庇護島齊發力,落實人本交通新生活。

新竹縣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行人安全提升說明。

今天的主角,不是車子,也不是城市高樓,而是我們每天「用雙腳接觸」的街道與路口。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陳盈州處長團隊,配合交通部政策,透過《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針對13處易肇事熱點,導入標線型人行道、行人專用號誌、退縮行穿線、轉角外推等策略,改善傳統市場、校園周邊、廟口等高人流場域。

今天我們將透過深入問答與交流,一起看見道路怎麼改、交通怎麼變,也期待讓大家未來每一次過馬路都多一分安心、少一分驚險!

1、本次新竹縣配合交通部執行「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改善13處易肇事路口,改善路口以竹北市5處最多,竹東鎮3處次之,請問改善地點挑選之原則或原因,超過 半數改善地點位於竹北及竹東,偏鄉則未見改善,是否有厚此薄彼之情況?

根據交通部112年盤點國內行人事故熱點路口資料,全國799處優先亟需改善路 口中,有27處路口分散於縣轄內各鄉鎮,其中部分路口為車輛違規、部分路口則已於 年度標案進行改善,剩餘之13處路口則透過內政部國土署核定補助「永續提升人行安 全計畫」經費2,600萬元於本案進行改善,由此可知本次改善乃針對優先亟需改善之 路口;同時本縣亦規畫有「行人安全環境總健檢及行動改善方案」,各鄉鎮將據逐年 進行友善行人相關之改善。

2、本次計畫使用之改善手段以標線為多,想請教處長選擇這些改善手段的原因?

本次工程根據行政院「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工程面向之建議措施研擬工程改善手段,包括「標線型人行道」、「行人專用號誌」、「行穿線退縮」、「轉角行人角隅外推」、「行穿線庇護島」等改善方案,透過「標線型人行道」提供行人專屬的通行空間,保障行人安全;新增「行人專用號誌」讓行人可明確得知剩餘可通 行秒數;透過「行穿線退縮」、「轉角行人角隅外推」、「行穿線庇護島」讓駕駛人 更明確觀察行人通行狀態及避免切西瓜導致行人危險。

挑選「標線型人行道」、而非實體人行道,除顧及當地民眾實際使用需求及適應性外,同時透過標線工程亦可快速、有效地增設人行道,待未來用路人習慣後,將評估調整為實體人行道,藉以增進行人 通行安全。

3、這次改善的13處熱點中,有不少集中在學校、傳統市場與廟口等人潮聚集處。請問這些地點在改善後,實際上對民眾生活產生哪些具體變化或感受?

非常好的問題。其實這些熱點區域原本車流、人流交錯複雜,例如學校放學時段、傳統市場早市、或廟口香客人潮時,都容易出現視線遮蔽、車輛搶快等情況。

改善後,我們導入「退縮行穿線」與「行人專用號誌」,讓人車分流更清楚。像竹北的新溪國小周邊,就有家長反映:「現在孩子放學過馬路不再驚險,家長也比較安心。」

而在竹東市場口,設置庇護島後,長者若一次走不完路口,也有中途休息空間,讓過馬路不再是一場「小冒險」,而是安全的日常。

溫馨提醒:請駕駛朋友多一份耐心禮讓行人,也請行人遵守號誌通行,安全才是雙向的默契。

4、處長,我們常聽民眾說:「這些設計好像是都市專用,鄉鎮地方路口用得到嗎?」請問在偏鄉或非都會區,道路改善是否也能同步受惠?

當然可以。我們在「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中,不只考量都市區域,也納入偏鄉需求。

雖然這次首波以13處高風險熱點為主,但縣府已經盤點所有鄉鎮,未來將以「行人安全環境總健檢」為基礎,逐步推動改善,包含道路照明、標線明確化、校園周邊減速設計等。

舉例來說,在關西、北埔等地區,我們也已開始導入小規模試辦的「標線型人行道」及「行人警示燈」,讓每一位居民,不論在城市或鄉村,都能享有同等的安全品質。

貼心補充:安全的街道不分城鄉,行人的權益是一樣重要的。

5、在這次改善中,除了硬體工程外,是否也有搭配交通教育或社區宣導?畢竟改了道路,如果大家不懂怎麼使用,成效也可能有限。

您提到的非常關鍵。工程只是「硬體」,人本交通的核心在「觀念」。

因此,我們同步推動了「行人安全宣導計畫」,進入校園、社區與市場,進行實地說明與體驗。

例如在竹北、竹東,我們與志工、里長合作,舉辦「安全過馬路」體驗活動,讓長輩親自學習庇護島怎麼使用、行人專用號誌怎麼看。

此外,也製作了「行人安全小卡」與「用路人禮讓宣導短片」,透過社群平台與地方廣播推播,讓改變不只是路口的線條,也進入每個人的心中。

溫馨提醒:「安全」不只靠工程,更靠每個人願意改變一點點。

6、未來在行人安全推動上,交通旅遊處是否還有新的方向或長遠目標?

是的,我們希望這次計畫只是開端。未來將持續推進「人本交通三部曲」

第一步,改善熱點、排除危險;

第二步,打造友善街道,提升舒適度;

第三步,營造樂活步行環境,讓走路成為一種享受。

同時,我們也與縣內學者、社區團體合作,導入「AI交通影像分析」、「智慧號誌控制」等科技元素,持續監測改善成效。

我們相信,當道路不只是為車而設,而是為「人」而造時,城市的溫度才真正被看見。

打造「安全、韌性、友善」的行人環境,是一場長期的工程,但只要我們同心同行,就能讓新竹縣成為全台最適合行走的城市之一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