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打造行人優先、安全又幸福的新竹市!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1-10

特別來賓:新竹市政府交通處林俊源副處長
在這座充滿創新與速度感的新竹市,除了科技的動能,還有一條條更溫柔、更安全的道路正在誕生,從「人本交通」的概念出發,新竹市政府交通處正一步步打造屬於行人的安心城市。不論你是每天通勤的上班族、接送孩子的家長,或是假日出門散步的民眾,都能感受到「安全轉角、幸福開步」的貼心轉變。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新竹市政府交通處 林俊源副處長,要來和大家分享新竹市在友善通行、改善危險路口上的具體成果與行動,以及那些其實你我每天都會犯的小錯誤,如何透過「人本設計」變得更安全、更順暢。
Q、剛您有提到「道安五環」,可否向聽眾進一步說明,是哪五環?也請多舉一些案例,讓大家了解。
A:「道安五環」如下:
1. 通學步道與道安宣導
A. 市府向國土管理署爭取補助,投入超過5.2億元,推動兼具安全、美感與綠意的步行通學廊道建置,共27校,包括校園圍牆退縮、穿透式圍籬、利用校地增設人行道、增設家長接送避車彎、智慧家長接送區…
B. 持續落實汽車駕駛應停讓行人、提高道安意識,10月市府排定與新竹區監理所共同召回公車駕駛強化停讓行人及指差確認教育訓練,並與交通部公路局新竹區監理所及警察局、交通處聯合稽查職業駕駛及市區公車駕駛停讓行人、啟動11處科技執法,並在各區行人事故熱點提高見警率。
C. 教育宣導是提升安全的重要措施,市府特別針對高齡者及大專院校學生宣導交通安全觀念,不僅市長親自至鄰里宣導節電,同時也宣傳交通安全,也會藉由記者會的場合,向民眾宣導行人與行車安全,是交通安全最佳代言人。 而大專院校學生部分,配合交通部駕訓補助政策,考照前參加機車駕訓,第一波補助300名,每人最高可獲得2100元(交通部1300元、市府500元、駕訓班300元);第二波補助300名,每人補助1800元(交通部1300元、市府500元)。每年約有5000名新生及外籍生,這些學子多半剛滿18歲,準備考取機車駕照,針對外籍生部分,提供越南文、印尼文宣傳資訊,鼓勵外籍生參與機車駕訓,減少違規,降低事故風險。
2. 危險路口改善:成立交通改善小組,與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共商竹市交通改善,召開27次,通過50案,盤點A1、A2易肇事路口及行人易肇事路口改善規劃與工程等,在路口與道路工程改善部分,也獲國土署核定超過5億元。每月1次交通改善小組、1次道安會議,都由市長親自主持,114年1月至5月交通事故與113年同期相比,A1死亡人數減少30%,A2受傷人數減少4.9%,顯示交通改善已逐步展現成效,上半年也達成交通部所訂較112年減少15%交通死亡事故的目標。
3. 安心路平計畫:包括推動路平計畫及檢討標線合理性、騎樓順平、人行道障礙物排除、既有道路及人行道修繕維護,上任至今已完成224條道路及巷弄道路整修,總長56.1公里、面積44.7萬平方公尺。為讓竹市每一條街道都能有穩定、充足的光源,市府更嚴格把關本市路燈裝置品質,已汰換全市4,714盞老舊路燈,全面提升道路照明品質。
4. 道路工程與號誌改善:
A. 市府向交通部爭取新竹縣市與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合作推動國道1號智慧交通發展計畫,在113年9月正式啟動,平均旅行時間減少達18%,也完成經國路時制重整,接續會辦理明湖路時制重整。
B. 此外,也克服困難完成長度160公尺的高峰路拓寬工程,從1車道增加為3車道,新設3公尺寬的人行道,皆有賴於國土署的經費支持,有效分散進出園區的壅塞車流,提供行人友善空間。
C. 香山區30個路口改善,國土署補助2.6億元改善中華路四段至六段道路環境改善工程,包含增設左轉專用車道、行人穿越線退縮、行人庇護島(道)設置、設施共桿及纜線地下等項目,也針對局部路段進行人行道改善工程。
D. 許多民眾不習慣,也正製作宣導影片,國、台語向民眾宣導。
E. 慈雲路空橋工程進度也已於今年6月達18.3%。
5. 優化大眾運輸:
A. 市府帶頭邀請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推動桃竹竹苗通勤定期,規劃4種方案,最便宜「竹竹月票288元」,112年10月2日上路以來,累積購買人次超過50萬人次,運量累積超過2,100萬人次,整體公共運輸運量成長41.8%,連動也讓竹市YouBike使用人次從每月7萬人次,成長至18萬人次,目前全市累計共108站,今(114)年底前將再新增7站,讓全市站點達到115站,且再增購100輛電輔車;此外,市府也與GoShare合作,引進500輛電動共享機車,提供市民多元交通運具選擇。
B. 高市長上任後積極推動大新竹輕軌,和新竹縣、園區公會簽署MOU,責成張治祥秘書長拜會輕軌紅線經過的6個單位凝聚推動共識,也配合行政院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加速推動大新竹輕軌計畫;為培養輕軌紅線運量,推動全市首條全線使用電動公車的先導公車路線,也是竹市首條直達園區的公車路線,串聯新竹火車站、清大、陽明交大、科學園區、高鐵新竹站及生醫園區,和既有的182公車路線混合調度,民眾等候時間從40分鐘縮短為20分鐘,目前先導公車載客運量持續上升,平均每車次超過20人次搭乘;此外,竹市府率先全國首創在公有停車場設置電動公車充電樁,鼓勵業者優先使用電動公車,為提供搭乘公共運輸的民眾更友善的服務,也汰換12輛低地板公車、啟用78座智慧站牌、今年預計完成23座候車亭,同時穩定公車司機,協助公車司機加薪至1萬元。
Q、新竹市此次改善21處危險路口的核心做法是什麼?有具體案例嗎?
A、新竹市透過短中期「工程+執法」雙軌並行模式,針對21處事故熱點,進行三類型核心改善:
號誌時相優化:導入行人早開、延後關閉、車輛輪放,減少人車衝突時段。
標線與設計改善:例如在東光路與自由路口,外推轉角、增設綠底行穿線與標線人行道,壓縮車輛轉彎半徑。
警政合作強化執法:針對未設號誌路口,如中華路五段某里巷交會口,先導入標線與標誌提醒,但違規仍高,後續增設標靶式科技執法才有效遏止違規。截至113年底,已完成21處短期改善,搭配中長期「永續提升計畫」進行實體設施升級。
Q、許多民眾都覺得「新竹市的紅綠燈節奏怪怪的」,有時行人等很久、車卻卡在路口,這部分市府有重新檢討嗎?
A、 這確實是我們近年改善的重點。交通處針對經國路、明湖路、東光路等主要幹道全面進行「號誌時制重整」**,導入「行人早開」與「智慧號誌」系統,讓車流更順、人更安全。經國路在113年優化後,平均通行效率提升了18%,行人等待時間也縮短約15%。
Q、很多家長關心「通學安全」,特別是早上接送巔峰時段,有什麼具體改變能讓孩子更安心?
A、市府推動「通學步道27校安全升級計畫」,不只是畫人行道而已,我們重新設計學校周邊空間,例如圍牆退縮、家長接送避車彎、智慧接送區等。像是載熙國小、竹蓮國小周邊都已完成改造,孩子們上學路上不再與車爭道。
Q、最近路平計畫很多,大家最常問「到底哪幾條路整平了?」
A、截至目前,新竹市共完成224條道路整修、56.1公里長。像是西大路、建功一路、金山街等都是民眾有感的代表。除了鋪面更新,我們也順平騎樓、移除障礙物、汰換4,714盞老舊路燈,讓夜間行走更安全、視線更明亮。
Q、有些市民覺得施工期間很不方便,會不會造成塞車反而更嚴重?
我們理解民眾的不便,所以改採「分段、夜間施工」模式,減少白天交通衝擊。同時搭配臨時指揮導引與科技監控,隨時調整動線。交通改善的確需要時間,但這些工程完成後,整體交通效率會更穩定、安全。
Q、最後副處長,想對每天走在新竹街頭的市民說些什麼?
A、交通安全不是政府一個人的事,而是「你我他」共同的責任。
市府會持續打造更溫柔、更安心的街道,也邀請大家放慢腳步、互相禮讓,讓新竹成為科技城市裡最溫暖的步行之都!安全轉角、幸福開步,我們一起走出快樂與平安。
「謝謝林副處長的分享~每一條改善的道路,都是城市對生活的承諾。讓我們從一個轉角、一個步伐開始,一起營建你我他、快樂平安行。My Way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我們下次再見!」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FM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