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宜蘭縣政府如何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與中央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上集)

Written by on 2019-11-07

來賓:宜蘭縣政府交通處黃志良處長
訪問日期:108年11月7日

問 1: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地方政府如何通盤性規劃並了解需求,讓中央與地方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
對於市區道路養護管理及無障礙人行環境,宜蘭縣持續推動相關工作,針對宜蘭縣整體路網發展,分別從三大面向:交通道路系統、人本友善系統、生態景觀系統提出上位計畫。
交通道路系統方面之上位計畫為宜蘭縣總體運輸發展計畫,提出宜蘭縣四縱六橫主要路網的架構,四條南北向道路為台2庚線、台9線、台2線及縣道191甲線,六條東西向連結道路則分別為宜6線、宜蘭A聯絡道、宜蘭B聯絡道、二結聯絡道、羅東聯絡道、冬山聯絡道,依據規劃架構,逐一建構宜蘭整體的交通路網。
人本友善系統之上位計畫為人本環境改善綱要計畫,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讓道路扮演為連結人與自然的角色,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最佳配比,並針對宜蘭縣整體空間架構,從遠山到近山,包含埤湖、溫泉、冷泉等特色,再到蘭陽平原的都市及聚落等產業地景,最後延伸至海岸。除了人本上位規劃,也實際調查及建置人行道基本資料,作為後續打造人本環境的基礎。
生態景觀系統之上位計畫為宜蘭縣綠色廊道整體建構規劃,進行宜蘭縣景觀資源的盤點,針對每個地區的道路特性,提出相對風貌的植栽類型作為原則參考,並配合縣內節慶活動期程營造迎賓季節風貌。
本府依循上位計畫及中央訂定之九大指標:既有道路養護整建、綠色生態路網建置、打造綠色運輸系統、辦理共同管(線)溝整合與建置、設立街道幸福設施、型塑城鄉人文地景街道、城市街道市容管理及改善、都市無障礙系統建置、社區照顧環境建置,從遠景規劃到目標執行、從資料建置到工程設計、以及後續管理考評的機制,層層把關。考量縣內既有腹地及現況道路尺度,評估道路使用需求,重新分配道路斷面空間,並整合周邊公共空間,擴大友善環境,打造人本綠廊。

問 2: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做了哪些建設?
本府從民國95年持續爭取相關人本計畫,95年~106年為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共爭取122件補助案。從106年度開始中央推動「106年~109年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本府爭取內政部、交通部核定案件共38件,核定總經費約16億元。另計2件為交通部提案審議中,爭取經費約1億元。
本府自106年執行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迄今改善縣、鄉道道路長度約11,330公尺、市區道路及村里道路長度約47,870公尺,改善人行道面積為23,250平方公尺,除了道路及人行道的養護整建,包含周邊植栽整理、景觀綠美化、新增綠化面積為7,726平方公尺,並與周邊居民商家協調人行道開口斜坡位置及停車格分配。
另為提升路平,避免道路重複挖掘,將綠帶整合停車格及公共設施帶,包含孔蓋、標誌牌面、電箱電桿等相關設施ㄧ併收納,使道路空間利用最大化。也會積極協調周邊學校、機關等,縫合公共空間,擴大友善環境。

問 3:在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中,最需要人行道建設、最需要我們特別重視的「老人、小孩及身權團體」三寶,有何保護政策呢?
「人比車大」-是我們現在所推行的重要理念,對於所重視的「老人、小孩及身權團體」三寶,最重要的不外乎是路要平、路要通,走的舒適、行的安心。
因此本府積極將道路孔蓋下地化,或是將孔蓋收納至綠帶,並將人行道上阻擋通行的電箱電桿也一併收納至公共設施帶,維持淨寬至少1.5M的人行道,施作實體分隔人行道,讓行人與行車空間分離,保護行人安全。
整理周邊死角及畸零空間,設置街道家具及種植優良遮蔭行道樹種,提升整體安全性並供公共通行,使人行空間使用更多元化,不侷限於「通行、走」的概念,增加群聚、運動等活動功能。

問 4: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請問受訪者如何利用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建構高齡化社會人行通行環境?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我們必須思考甚麼是高齡友善環境?除了第3題所提到的那些建置:讓高齡者能夠自助互助,增加整體人行空間視覺開闊性,提供廣場空間讓高齡者群聚活動,設置街道家具供休憩之外。路口也是重要的一環,依中央所訂定的路口斜坡型式,配合當地路型設置路口斜坡,路口行人號誌燈之通行時間需考量高齡者步行速度。

問 5:因應少子化社會的來臨,要如何利用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建構少子化社會安全通學道路?
相較於早期封閉性學校及集體管理學生政策,近期倡導學生多元發展,並將校園開放,和校方協調,將厚重的圍牆打除,整理校園死角及畸零空間,增加安全性且整併公共空間,或是以較軟性的植栽綠帶作為校園保護。
通學步道為提供學生上、下學安全行走的步行道路,調查校園周邊為學生安全通學路線,一併考量自行車道空間串聯,確保行人與行車空間分離,並配合學校空間妥善規劃接送區。另外,加強校園照明,增加校園周邊夜間活動的安全性。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