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生活圈再升級 安全路好走!改善瓶頸、接軌生活 苗栗後龍「大庄路段打通」工程啟動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7-29

特別來賓: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蔡亦強組長
「苗栗後龍鎮大庄路段瓶頸改善工程」開工典禮!不只是「動土」,而是「開路」,一條安全順暢的道路,不只帶動交通,也連接著生活與幸福。透過中央與地方的攜手合作,總經費超過 6,000 萬元,讓我們一起見證後龍生活圈路網的關鍵躍進!
Q1:這次改善的是哪一條路?為什麼這麼重要?
A:本次改善的是苗栗縣後龍鎮「大庄里」內的地方巷道路段,屬於地方交通生活圈關鍵銜接點。此路段多年來未完整開闢為無尾巷需繞道通行,居民行走或大型車輛通行(如救護車、消防車)皆面臨阻礙。
此外,大庄里人口逐漸聚集,是後龍鎮的人口成長區之一,周邊鄰近後龍火車站、中山路生活商圈、學校與農田道路,改善這段路等同打通後龍東西向動線最後一哩路,對地區發展、安全通行、社區整合具關鍵價值。
Q2:施工路段總長與規模為何?
A:施工包含兩處未銜接瓶頸段,全長雖僅 127 公尺,卻是連接後龍大庄里內東西向的重要「斷點」打通工程。拓寬至 8 公尺道路,將可供雙向車輛、安全人行通行,從「無尾巷」升級為「完整通行道路」。此段未來也可成為後龍生活圈接往高鐵的轉運支點。
Q3:這項工程經費從哪裡來?預算編列狀況?
A:總經費約新台幣 6,060 萬元,為中央地方共同合作成果:
中央補助(國土署生活圈計畫):3,403 萬元
地方政府自籌(後龍鎮公所):2,657 萬元
經費除了工程本體,亦涵蓋土地取得與附屬設施設置,反映公共工程實際需求與工程物價成長因素。
Q4:為什麼中央要推動「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
A:「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是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推動的全國性基礎建設政策,為配合建構都市防災體系、強化重要集結點之可及性、推動人本綠色道路、提升現有運輸效能等目標,並配合政策及解決地方重要交通問題(道路瓶頸及行車安全), 協助完成建構完整都市計畫道路路網。
推動重點包括:
1.配合相關部會之重大建設計畫。
2.危險瓶頸路口/路段改善計畫。
3.配合本署盤查優先建議計畫。
4.屬都市計畫已公告防災計畫中所指認之防災動線之道路建設計畫。
5.供通勤通學之自行車專用道路(非供汽車使用者)。
6.配合鐵路立體化後所增設之景觀道路及共同管道工程。
後龍大庄案即為此政策的落實範例。
Q5:除了拓寬道路,這項工程還包括哪些附屬設施?
A:為達「一體化道路品質」,本工程包含:
側溝排水系統新設,防止積水與汛期排洪問題
電信、自來水等管線地下化整理,避免未來重複開挖預留人行空間讓不同族群皆能安心通行及設置照明設備,提升夜間安全
Q6:這項工程完工後,對當地會有什麼實際改變?
A:交通順暢:徹底解決原瓶頸阻塞、繞道不便問題,串聯後龍都市計畫20 號與 16 號道路之都市計畫道路,提升周邊居民出入之便利性,通學與日常行走更安全:提供人行空間,讓孩童、長者步行不再風險重重,救災應變更迅速:擴寬後可容消防、救護車通行,縮短反應時間。
地方產業升級:周邊農田可提升運銷效率,居民土地利用價值提升社區發展整合:串聯生活商圈、後龍火車站與住宅區,形塑更完整生活圈。
Q7:施工期間會不會對當地居民造成不便?如何因應?
A:後龍鎮公所已安排階段性分段施工、避開上下學與假日尖峰時段,另設臨時通道與導引標誌。
並透過:施工前社區說明會張貼公告、社群公布資訊設置通報與反映機制來確保居民能即時了解進度與需求反映,施工期間會盡可能縮短工期並落實噪音、粉塵控制。
Q8:此項工程是否納入永續或綠色工法?
A:是的,鋪面部分採用再生 AC,以達到材料循環再利用:道路基底層部分,配合「精進市區道路整體品質 3.0-永續循環再利用」計畫,原設計道路基底層為碎石級配,專案輔導改鋪設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這些都是響應 2050 淨零目標、地方建設永續轉型的落實策略。
Q9:這條路完成後,如何與周邊路網銜接?有配套措施嗎?
A:本路段將與民族路、光華路與新港 3 路等既有主要幹道無縫銜接,未來可作為社區、學校與市集通行主軸。
【民眾提問】
Q1:才 127 公尺的路段,為什麼花 6,000 多萬元?會不會浪費公帑?
A:這個疑問很多人會有,但其實這不是「單純鋪一條馬路」的概念。
本案屬於「城市型瓶頸路段打通工程」,經費包含多項工作:
土地取得占比約 84%管線整併與地下工程側溝建置,防止淹水設置照明設備,提升夜間安全此外,因為位處市區型巷弄地,施工難度高、人力與機具調度複雜,這些成本加總才會反映在總經費中,屬於合理編列且經過多次專業審議與決標。
Q2:改善交通會讓地價上漲嗎?居民會不會被迫遷移?
A:改善交通確實有機會讓周邊地區的生活機能提升、地價穩定成長,但並不等於居民被迫遷離或炒作地產。
本案所有用地均依照都市計畫與用地公開徵收程序進行,無強制拆遷對於土地價值提升,地方政府也會同步搭配社區發展配套(如公園、停車空間、社區規劃),讓舊社區能保留、原居民也能受益。政府立場始終是「改善生活,不傷害生活」。
Q3:施工會拖延嗎?怎麼保證品質?有沒有地方可以檢舉?
A:我們非常重視品質與進度的雙重把關。
目前採取的保障措施包括:
工程履約查核制度:由縣府與國土署聯合查核,定期抽驗公開施工看板、進度里程碑公告:民眾可即時掌握工期設立施工通報專線與 LINE 帳號:任何異常立即反映、即時回應 第三方審查機制與驗收:確保每個細節都符合法規與設計標準也歡迎居民主動參與「工地觀察員」或透過村里長反映狀況,讓施工品質透明、有感。
Q4:這種模式可以擴大嗎?苗栗還有很多地方有瓶頸路段耶。
A:完全可以!這正是中央推動「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的目的所在。
只要地方政府依照下列原則提出申請,中央都會評估補助:
明確的瓶頸點或道路網斷點
可提升通學、通勤、救災功能
有整體生活圈整合規劃
例如苗栗自 111 年起已核定 176 件道路改善工程,全縣從海線、山城到市區都有實例(如頭份工業區聯外道路、公館人行道改善、三義市區道路整建等)。鼓勵各鄉鎮提案,讓更多社區享有交通公平。
Q5:改善後會不會變成大貨車通道?對居民會不會更吵?
A:本路段定位為「社區生活型道路」,不是物流幹道,也不會變成高速通行道。
【溫馨提醒】
一條路,不只是通勤與車流,更是「人」與「生活」的連結。感謝每位關心後龍發展的鄉親與工作夥伴,未來這條道路不只是鋪平地面,更鋪好我們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期待——更順暢的路、更安心的家園!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