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新竹市政府如何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與中央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下集)

Written by on 2019-09-03

問1: 在以人為本的概念下,新竹市政府要如何強化友善的通行環境?
要強化友善的通行環境,應該從需求切入,本市推動人本計畫建置初期,會與在地民眾及學校溝通,順應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設計成果也需經過市府的重大工程會報,經專家學者審視後才能發包施工。
在施工階段,也會兼顧店家與住戶進出需求及行人步行需求,取得平衡後再行施作,減少不必要的變更設計。市府景觀總顧問、工程查核小組及營建署所屬工程處等單位皆會不定期稽查協助提供寶貴意見,希望建構友善通行環境外,同時能兼顧城市美學。
因此在建置人行空間時,搭配無障礙空間設計的概念,大多符合多數使用者需求。

問2: 另外想要請教新竹市政府,對於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推動感想。
新竹市因發展較早,路幅狹小,當初都市形成時未將人行道空間納入規劃設計,因應近年來本市以人本觀念建置行人友善環境,在有限的道路範圍內騰出空間來做人行道,有一定程度上的阻力,每當市府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秉持著先跟地方溝通達到共識的原則,常常受到各方陳情與反彈,往往耗時,且必須變更設計,但是最辛苦的部分也是最有成就的部分,當規劃設計方案逐步調整與修正後,找出來的方案是在地居民可以接納的,然後看著設施逐步成形,以及完成後學童與年長者能安心、順暢的走在人行道,就能感受到步行空間這一哩路又延伸了,也是我們推動人行環境的成就所在。

問3: 新竹市政府除了透過硬體建設外,還有什麼政策配套作為來維持建設環境永續?
市府在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等步行空間建置的時候,會一併考慮日後維護管理的權責及便利性,在規劃階段就先界定日後維護管理單位,設計階段採用通用、耐用及好維修的材質。
除了人行步道的功能性以外,設計時兼顧整體景觀規劃,當周邊使用民眾認同這樣的景觀設計時,較能共同維護良善的步行環境,隨著整體環境提升,增加周邊便利性、安全性,甚至土地價值提升,後續市府在推動類似計畫之際,阻力也能因此緩解些許。
另外在都市計畫層面,如有新申請建案或開發案時,本市均依規要求配合現場狀況退縮並設置人行道,亦邀集相關專業領域學者專家於都市計畫審議時給予規劃設計建議,以利人行空間逐步串接。

問4:在違法佔用人行道、騎樓部分,新竹市政府有什麼想法或特別案例可有效改善方法可以進行分享的?
從步行的角度,當我們提供一個無論是安全、便利、景觀良好及適合休憩的步行空間後,對使用者產生拉力(吸力),進而習慣這樣的步行系統,習慣養成前的違規占用行為有賴於警方取締管制,習慣養成後,民眾在步行空間上會主張應享有的路權,屆時除了警方取締外,也有周邊地方給予占用者的壓力,可減緩推動上的阻力。因此,本市完成步道系統時,市府皆會加派警力嚴加取締,養成市民守法、尊重行人路權的觀念。
此外,騎樓淨空部分,也將配合步行城市計畫,擇適合路段進行試辦或示範計畫,輔以替代停車空間配套措施,期透過騎樓淨空,吸引行人佇足及使用,提升消費次數,帶給沿線店家商機,創造雙贏的局面。

問5: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新竹市政府最重要考量的部分是什麼?有什麼特別案例可以分享的?
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步行需求的掌握、在地民意的支持以及永續發展步行環境的可行性,舉例來說,本市有部分提升道路品質案件,不僅設置在學校周邊,更與學校密切合作,配合學校校舍改建,且利用學校校地退縮後建置通學步道,一來減少施工次數造成學生的不便,再來完工後滿足了孩子上下學的需要,同時顧及了周邊鄰里的步行需求,又不會縮減既有車道寬度,也不會影響當地居民進出需求,自然獲得地方支持,另外學校的圍牆與校園周邊景觀藉此更新,雖然退縮部分校地,但構建更多可用空間(例如家長接送區等),所以常有第二期人行道延伸需求,無疑是在建置人行道之餘,刺激人行道建置意願與需求,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