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基隆城市步行品質大升級 人本交通不再只是理想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7-08

特別來賓: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 張佑竹科長
你有沒有曾經在上班途中,發現人行道忽高忽低,或是突然冒出一根電線桿讓人只能繞道?又或者長輩推著助行器,卻被路緣絆了一跤?
這些生活中看似瑣碎的小事,其實都關係著我們的行走安全與生活品質。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邀請到推動基隆街道轉型、致力打造友善步行環境的推手——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張佑竹科長,來與我們分享基隆如何一步一步,讓城市變得更適合「慢下來」生活。
你是否曾經走在街頭,被人行道上的電箱、機車、或者高高低低的磚塊困擾過?今天我們要談的不是遙不可及的重大建設,而是你我每天都會踩在腳下的道路與人行道。這不只關乎交通,也和生活品質、安全、甚至城市的氣質有關。
Q1:政府為什麼要建置人行道?我們每天走在城市裡,對人行道習以為常,但其實它的存在是有很多學問的。想請問張科長,政府為什麼要花那麼多資源建置人行道?
張科長:
其實我們在推動人行道建設時,最核心的出發點就是「人本交通」與「生活安全」。您可以想像,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一位長輩拄著拐杖,或是一位視障朋友獨自出門——如果沒有一條安全、平坦的人行道,他們的每一步都是挑戰。
首先是安全。人行道把行人和車輛有效區隔開來,減少了事故風險,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
再來是促進健康。當人行環境友善、路面平整,大家自然會多走路。這不只對身體好,還能減少用車頻率,降低交通壅塞與碳排。
還有一點很關鍵——城市的氣質。人行道就像城市的門面,如果設計美觀、綠意盎然,不只是居民住得舒服,也吸引遊客願意慢下腳步、停留消費,進一步帶動在地經濟。
最後我們也強調「無障礙與通用設計」,這是現代城市最基本的包容性體現。
Q2:推動人行道改善,會不會和車爭道?目前遇到哪些困難?科長,說到這裡,其實也有不少聽眾留言問到:現在道路就已經很擁擠了,再拓寬人行道,不是就會讓車子更難開?這是不是也是你們在推動上遇到的難題呢?
張科長:
這確實是我們在第一線推動最常聽到的聲音,尤其像基隆這樣的舊市區,很多街道兩旁早已有密集建物,道路本身就不寬,真的不容易再擠出空間來。
但我們的思維也在轉變。從過去「車本」的城市設計,慢慢轉向「人本」。我們不是單純的「與車爭道」,而是整體交通空間的再分配。例如某些低速或住宅區域,就適合縮減車道,甚至打造徒步區,讓大家可以安心慢行。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平衡」:我們會透過交通模擬、流量評估,再配合智慧交通科技,來確保不會因為拓寬人行道就讓車流大亂。其實很多研究都顯示,只要行人空間舒適,大家會更願意走路、搭乘大眾運輸,整體交通反而更順。
所以推動人行環境改善的確困難,尤其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但如果目標是讓市民「走得安心、住得舒心」,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Q3:基隆在推動「樂活街道」的核心理念與優先區域為何?
張科長:我們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逐步改善」,並以生活機能密集區域與通學、通勤走廊為優先改善區域。像是學校周邊、醫療院所、車站商圈等,都是我們重點改善場域。這些地方每天人流密集,更需要安全、連續、無障礙的人行空間。
此外我們也透過公私協力,與里長、市民溝通,了解痛點,逐步推動。「一步一腳印」,讓基隆的街道不再只是車的通道,更是人生活的空間。
Q4:人行道改善工程有哪些技術與設計上的創新?
張科長:
我們導入通用設計理念與透水鋪面技術,如導盲磚規劃更合理,轉角處設置安全緩坡,同時植入綠帶與雨水滲透系統,兼顧生態與環保。材料方面選用高耐候、低維護的材質;施工階段也會要求夜間或分段施工,降低對市民影響。
另外我們也強調「彈性設計」,因應地形高低、既有建物位置,提出客製化調整,而非一體適用,這是舊市區改善的關鍵。
Q5:市民最常對人行道工程提出哪些質疑?怎麼溝通?
張科長:
常見質疑包括「為什麼花這麼多錢做人行道?」「施工好久很擾民」「這條路本來就沒人走,幹嘛改?」
我們都會針對這些疑慮,強調長遠效益與安全優先原則。很多行人少的道路,是因為環境差才沒人走。只要空間安全舒適,人潮自然回流。我們也開設說明會、里民座談,讓居民了解施工計畫、階段性成果與預期效益。
Q6:在人口老化的情況下,改善人行道是否也有高齡友善的考量?
張科長:
當然。基隆已是高齡社會,推動樂活街道計畫,就是要讓長輩也能自在走出門。
我們特別重視緩坡設計、防滑鋪面、連續無高差路線,減少跌倒風險;同時設置休憩座椅與遮陽設施,提供喘息空間。這些設計,也同時對孕婦、幼兒與身障者有幫助,是共融城市的重要指標。
Q7:「樂活街道」是否會與其他交通政策整合推動?
張科長:
會的。我們與交通處合作導入智慧交通資訊系統、行人優先號誌、行人專用時相等,提升整體通行效率與安全。也結合公車路網與轉乘站改善,讓民眾從「家門走到公車站」這段路也能平順安心。
【民眾問答】
問1:基隆下雨那麼多,鋪設透水鋪面會不會積水或不好維修?
回應:
我們會根據降雨量與排水狀況搭配排水設施與緩坡設計,透水鋪面反而有助於雨水滲透、減少積水。材料也經過抗滑與耐候測試,並有例行維護機制,不會增加市府負擔。
問2:為什麼我家附近的路還沒改善?有沒有申請或反映管道?
回應:
市府有路段評估優先順序,會依據通行量、安全風險與居民建議綜合評估。市民可透過1999市民專線或工務處網站「民意反映平台」反映,我們會納入下一階段規劃。
問3:很多路重新做了又挖,這樣不是浪費?
回應:
這是我們近年來積極改善的重點,我們已建立道路挖掘協調平台,與管線單位協調一次性施作,減少反覆施工。未來每一項人行道改善都力求「整合設計、統一施作」。
問4:人行道變寬了,但機車還是停在上面,怎麼解決?
回應:
除了硬體改善,我們也配合機車停車格重新規劃與警察局執法配套。針對違停熱點,我們設有監視器與智慧通報系統,希望透過「設計引導+執法落實」雙管齊下。
問5:這些改善工程會不會導致房價上漲、租金提高?小商家會受影響嗎?
回應:
國內外案例顯示,環境品質提升反而讓小商家更有吸引力。人行道友善、景觀改善,讓更多人願意停下來消費,是街區活化的利多。市府也有配合地方創生與市集輔導計畫,扶植在地小店。
今天我們從人行道談起,聊到了街道改善如何讓城市「慢下來」,讓生活「好起來」。從安全、舒適、無障礙,到高齡友善與氣候韌性,每一步都蘊含著設計者的用心與市民的參與。
感謝張佑竹科長與基隆市政府團隊,一步一腳印推動「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讓我們走在基隆的街道上,不再匆忙、不再不安,而是自在、從容。我們下次見!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