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從民意出發 打造平坦、安全、好走的城市步道

Written by on 2025-07-08

特別來賓: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 張佑竹科長

民眾最常關心人行道什麼問題?
說到民眾關心,大家最常問工務處關於人行道的問題是哪些呢?我自己最有感的是「這個磚怎麼這麼高低不平」或是「怎麼到處都種樹卻不好走」!
我們邀請到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張佑竹科長,談到基隆如何透過「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計畫,打造安全又有溫度的人行空間。從學校通學道、商圈步行路,到社區巷弄,這些轉變讓人一步一腳印感受到「人本交通」正悄悄在發生。
不過節目播出後,我們也收到不少聽眾留言,最常問的就是:「為什麼人行道走起來還是坑坑疤疤?為什麼種了這麼多樹,卻讓我推娃娃車卡卡?」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民眾最常關心的人行道問題有哪些?」

科長,其實我自己也有經驗,走在人行道上,常常被高低不平的磚塊絆一下,還有那種突然冒出來的電箱或樹池,實在不好走!想請問,工務處平常最常接到民眾關於人行道的反映是哪些問題?有沒有統整過呢?

張佑竹科長:
堯堯你說得非常精準,這些其實就是我們最常聽到、也是最急需處理的問題。我們大致把民眾的意見分成五大類:
設計標準不足或不一致:像是鋪面材質太滑、導盲磚位置不合理、道路寬度不夠,或轉彎時導盲系統設計不清楚,這些對使用者來說都是障礙。
維護不良:我們最常收到的通報就是人行道破損、樹根把磚塊撐起來,民眾走路容易跌倒。這部分我們靠定期巡檢、1999市政專線、還有鼓勵里辦公處與社區團體參與認養。
無障礙與通用設計不夠友善:很多人以為「無障礙」只為了輪椅,其實長輩、孕婦、小孩都需要。像是坡道不能太陡、轉角空間夠寬,還有要避免導盲磚直衝進電線杆這類「設計失誤」。
景觀與綠化造成阻礙:美化很好,但如果樹池太大、花盆太多,或電箱沒妥善規劃,反而會阻擋通行。我們現在都強調「綠美化」要與「通行空間」協調。
違規使用空間問題:這部分最多人反映了——機車騎上人行道、擺攤占道等等,我們會結合交通警察與清潔隊進行取締,也希望透過教育,讓大家更尊重行人空間。
最後我要強調,人行道不只是建好就好,更要「用得好、走得久」,這需要政府努力,也需要市民的理解與合作。

Q2:舊市區空間不足,怎麼可能拓寬人行道?會不會影響交通?

張佑竹科長:
這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基隆多為山城地形、建物密集,道路空間有限。我們會透過幾種方式解決:
道路空間重分配:像是減少過寬車道、移除不必要的停車空間,騰出人行空間。
局部退縮與整合人行騎樓:部分老屋改建時,會協調預留人行空間,未來也考慮納入都市設計指引。
以「減量設計」方式取得空間,如共享街道、步行優先街區等,導入「空間共用」的觀念,不再只是線性拓寬。

Q3:是否考慮「立體或多層次」人行通道,提升通行效率與空間利用?

張佑竹科長:
在特殊場域如轉運站、大型商場、跨越交通幹道,我們會規劃空橋、地下通道等立體通行系統。但在一般市區,我們傾向推廣**「平面優先、無障礙導向」**的人本通行原則,畢竟上下樓梯對老人家或身障者不友善。目前也正評估在基隆火車站周邊,設置更友善的立體串接設施,提升步行效率。

Q4:人行道改善是否導入數位工具輔助設計與管理?

張佑竹科長:
當然有。目前我們在部分工程導入BIM(建築資訊模型)系統做設計整合,也會結合GIS地理資訊盤點人行道使用狀況。未來希望能更進一步透過IoT感測器蒐集人流數據、光照與環境數據,讓設計更貼近實際需求。

Q5:有沒有將「兒童、長者」使用需求納入人行道設計?

張佑竹科長:
這是我們目前非常重視的面向,像是在學校周邊會規劃通學道與設置防撞安全島,長者常活動的公園周邊,我們會加強斜坡道設計、休憩點配置與標示清晰。未來也會朝向「全齡友善通行設計」邁進,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安心使用街道空間。

Q6:能否分享一個基隆「樂活街道」的實際案例?

張佑竹科長:
可以跟大家分享「信二路-仁一路段人行道改善計畫」。這裡過去人行空間不足,機車亂停、樹根翹磚嚴重,我們不僅拓寬人行道、鋪設平整鋪面,還設置綠帶、座椅與夜間照明,打造舒適的商圈步道。改善後商家也反映客流變多了,這就是人行道品質改善帶來的正向效益。

民眾提問

Q1:導盲磚常常設計錯誤,有些還會直衝電線桿或樹?這樣不是更危險嗎?

張佑竹科長:
這是非常常見也重要的問題。導盲磚的鋪設必須根據「通用設計手冊」與「視障者導引需求」,但早期有些設計確實存在誤鋪、誤導的情況。現在我們在新建工程中都會導入「設計階段的無障礙審查」,必要時也會邀請視障者實地體驗、回饋。對於既有錯誤鋪設的部分,我們也在逐年盤點改善。

Q2:如果發現人行道破損、樹根撐磚、樹木未修剪,民眾可以怎麼反應?

張佑竹科長:
市民可以直接透過1999市政服務專線或「基隆市民服務App」通報,也可拍照上傳問題點,我們後端就會由養工處、工務處、清潔隊或綠美化單位依權責分流處理。此外,我們也與部分里辦合作,鼓勵居民主動通報或加入社區認養計畫,讓人行道養護更即時。

Q3:人行道有時候被店家擺攤或違停機車佔用,政府怎麼處理?

張佑竹科長:
這部分我們與交通隊、警察局、清潔隊建立聯合稽查與移置機制。初次會柔性勸導、貼上警示單,屢勸不聽就會依法取締。同時我們也持續宣導「人行道是行人的權利空間」,希望商家與市民共同維護良好的步行環境。

Q4:街道變得這麼漂亮,會不會很難清潔與維護?

張佑竹科長:
這也是我們設計時會特別考量的點。我們會選擇耐久、易維護的鋪面材質,像是洗石鋪面、透水磚、平整混凝土等,也會事先與清潔隊協調清掃方式,例如路樹落葉多的路段會規劃清掃頻率。同時我們也希望透過認養制度,讓社區與公部門共同維護。

Q5:我住的區域人行道還是老舊磚塊,有機會改善嗎?怎麼申請?

張佑竹科長:
我們每年都會針對通學道、商圈、醫療院所周邊優先辦理,也會透過里民建議、民代反映納入年度計畫。您可以先向里辦公處或區公所反映,由區里彙整後轉給我們評估,或透過市政平台直接提案,我們會根據使用頻率、通行需求、危險程度排序辦理。
聽完張科長的分享,我們會發現——人行道真的不只是通行空間,而是生活的延伸,是一種城市對人的尊重。
基隆的街道正在一點一滴被翻轉,從舊有的「車為主體」轉向「人為主角」的城市進化。
從一條安全的通學道、一段無障礙的人行路、一排會呼吸的綠意走廊,這些都將讓我們的城市更安全、更溫柔。
這條路,我們不孤單,因為每一位市民的意見與參與,都是城市共創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自在同行」,走出一座更宜居的基隆。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