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從人行道開始,打造基隆更友善、更安全的通行環境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7-15

特別來賓: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 張佑竹科長
您是否曾經走在人行道上,被突出的地磚絆倒?或在下雨天,發現行人道水窪處處?又或,曾好奇為什麼路樹總是長得東倒西歪,遮住了標誌和燈光?
這些,都是城市生活中最貼近我們的「日常問題」,也是基隆市政府工務處長年努力改善的重點方向。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 基隆市政府工務處土木工程科 張佑竹科長,帶我們深入了解【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理念與實作成果,一起看看基隆如何讓每一步都更安全、更舒適!
民眾最常詢問政府部門有關人行道問題為何?
答:大致分為設置標準、維護管理、無障礙設計、景觀綠化及使用標準人行道的設計標準係參考內政部訂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且設計人員及工程主辦機關人員亦須參與主管機關辦理「市區道路無障礙講習」合格,至於人行道設置寬度、材質等由當地道路及交通主管機關決定,以確保行人安全和便利。
人行道的維護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區公所負責,包括清理、修補和維護設施(如路燈、街道傢俱等)。亦有開放私人認養維護,惟需與市府先行簽訂相關認養協議,避免日後紛爭。
人行道的無障礙設計有那些要求:目前人行道設計採通用設計為主要核心。與無障礙設計主要的不同,在於「對象」和「面向」。無障礙設計考量的,主要是身障使用族群,但通用設計除了身障者之外,也考量其他使用族群,如老人、孕婦和小朋友。生活環境中多數的無障礙設計可能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但視障、聽障、肢障與認知障礙等其他身障使用者的需求卻常被忽略。而通用設計考量的對象,也有包括這些使用族群。
如何向政府反映人行道的問題?
民眾可以通過當地政府的網站、社群媒體或市民熱線來反映人行道的問題,如破損、阻塞等。
人行道的綠化和景觀設計有什麼好處?
中央分隔島、槽化島、栽植區域等適當的植栽配置,具有行車視線引導作用,除可防止行人任意穿越馬路,亦可增加行人庇護空間,確保交通安全。另適當綠化亦可改善城市環境景觀、淨化空氣品質、減輕行車噪音,調節都市溫度。
人行道的使用規範?
散見於市區道路條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一般來說,人行道是專為行人設計的,禁止停放車輛及佔用等,具體規範可能因地區而異。
民眾最常反映人行道哪些問題?
根據地方陳情與市政反映管道分析,民眾關心最多的問題可分為五大面向:
- 設置標準不一:例如人行道寬度過窄、轉彎處設計不當,無法供多族群安全通行。
- 維護管理不足:常見如鋪面龜裂、路樹根翹、排水不良導致積水,特別是雨季或高齡使用者影響甚大。
- 障礙物阻塞動線:電箱、招牌、停放機車、自行車、騎樓擺攤等,嚴重干擾行走路線。
- 無障礙設施缺乏:如未設下凹坡、導盲磚錯置或不連續、路面高低落差過大,視障與輪椅族苦不堪言。
- 景觀綠化未整合:路樹未定期修剪遮蔽路燈、告示牌、監視器,或根部破壞鋪面,影響使用與安全。特別是在老舊街區、山坡地區與通學通醫路線,更容易出現上述問題,故基隆市府在規劃改善上會特別優先處理這些熱點。
人行道設計標準是怎麼決定的?
人行道設計需同時符合中央規範與地方特色:
依據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設定基本寬度(一般2公尺起跳)、無障礙坡道比(1:12)、鋪面防滑係數等。
地方政府可依地形、人口密度、交通使用情境進行因地制宜微調,例如在觀光區可提升景觀材質;在通學區則強化庇護設計。
實務上,也會參考周邊環境如排水結構、路樹位置、公車站等因素,整合多功能於單一空間。
基隆因山城地形複雜,部分街道以「狹長型延伸」為主,故常以「縮減車道擴人道」或「導入彈性材質」來因應。
無障礙與通用設計的差異是什麼?
- 無障礙設計 通用設計
- 主要對象 身障者(如輪椅族) 所有人(含老人、孕婦、孩童、推車)
- 設計考量 移動性限制、坡度 使用彈性、多元族群
- 功能核心 克服障礙 方便好用,讓人願用
- 通用設計理念:不僅讓「不能用」的人能用,更讓「能用」的人更便利。例如:斜坡設計若過陡,雖合規但不舒適,通用設計會進一步優化行走感。
人行道維護由誰負責?
責任劃分如下:
- 公共設施(人行道鋪面、路燈、欄杆):由市府工務處或轄區區公所列管巡檢。
- 植栽與綠化:視屬性由工務處或農業處維護。
- 認養制度:開放店家、企業、社區團體進行環境清掃、美化等,但須簽署認養協議,明定責任與範圍。
- 基隆市推行「街道認養制度」,例如部分學校、社區就已主動參與人行道清潔與植栽認養,美化市容也強化公民參與。
民眾如何反映人行道問題?
- 民眾可利用以下多元通報管道:
- 1999市政熱線:最即時、常見通報管道。
- 市府官網或「市政信箱」專區:可附照片、精準地點。
- 工務處粉絲專頁或臉書貼文留言:較具互動性。
- 基隆市政府App(智慧城市應用):導入定位功能,提升處理效率。
- 工務處也有設立「人行道維護快速應變機制」,針對學區、醫院周邊或突發破損案例進行加速維修。
人行道綠化設計有什麼功能?
- 人行道綠化不只是「種樹」,有五大效益:
- 安全導引:栽植槽與樹穴可界定動線,避免行人任意穿越馬路。
- 庇護空間:提供行人遮陽、躲雨的喘息點。
- 視覺舒緩:減輕都市混凝感,提升街景層次。
- 環境改善:淨化空氣、吸收車輛廢氣與噪音。
- 降溫降噪:樹蔭可降低路面溫度2~4度,改善都市熱島效應。
- 基隆在義一路、文化中心等地已有導入完整植栽配置與地景座椅,讓通行環境更舒適。
目前基隆在人行道改善上有無實際案例?
義一路人行道改善工程:
- 改善鋪面材質、防滑度提升
- 設置無障礙坡道與植栽引導區
- 地磚導盲系統重整符合新標準
信一路通學通勤走廊強化工程:
- 完善燈具照明與反光警示設備
- 擴寬人行空間、整合公車候車設施
- 溝渠蓋板平整化,減少卡陷意外
此類計畫逐年推進,並依民眾反映滾動式修正施工順序與設計細節。
這些改善計畫對城市整體有什麼長遠效益?
- 短期效益:降低行人事故、提升使用舒適度
- 改善街區形象
- 促進商圈活化
- 中長期效益:
- 促進觀光友善環境(尤其郵輪、港口旅客)
- 建立高齡友善、親子宜居的城市步行系統
- 與氣候韌性(例如排水、防災)連結,打造永續城市
道路品質就是城市信任感的起點。一條人行道走得順暢,就是一座城市對居民最直接的溫柔。
聽眾問題:
Q1:我家附近人行道有路樹根翹起怎麼辦?
A1: 請拍照後通報1999市政專線或市府工務處,將由相關單位派員會勘、處理。
Q2:人行道可以騎腳踏車嗎?
A2: 視各地區標示而定。若有「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標示即可共用,否則應避免,以免違規。
Q3:店家把人行道擺滿物品,該怎麼處理?
A3: 這屬違規占用,可通報市府或區公所稽查單位,由他們依法開單處理。
Q4:人行道改建時會不會影響交通?
A4: 市府會提前公告施工期程與交通調整方案,盡量安排在交通離峰、夜間施工,降低民眾不便。
Q5:我可以申請認養社區周邊人行道或綠化嗎?
A5: 可以,市府提供認養機制,申請者需與工務處簽訂協議,並由專人協助管理諮詢。
謝謝張科長的精彩分享,也感謝大家對城市空間品質的關心。
道路不只承載人與車的流動,更代表一座城市的細緻與溫度。透過【樂活街道自在同行】的理念,基隆正一步步實踐「人本交通」與「通行平權」,讓每一位居民都能自在、安全地走在生活的街道上。
如果您對今天的分享還有任何建議,歡迎持續關注【基隆市政府工務處】的網站與粉專,讓我們一起為基隆的未來多出一分力!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