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人本交通 × 無障礙街道 走在台北街頭,看見城市的用心與安全 用路人的心聲 × 設計者的用心:街景的美好從友善與安全開始

Written by on 2025-10-08

特別來賓:環藝工程顧問公司潘一如設計總監

今天我們要聊的不只是紅綠燈、車流,而是我們每天「與城市親密接觸的街道體驗」。

想像一下——推著娃娃車走在人行道上,長輩拄著拐杖過馬路,或是下班後沿著綠蔭街道散步——那種安心、順暢、舒適,就是「人本交通」與「無障礙街道」真正要帶來的改變。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 環藝工程顧問公司 潘一如設計總監,和我們分享在台北南北向道路的每一個街角,如何把人本設計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Q1:走在中山南北路,行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A1:生活+交通的幹道,融合商圈、歷史建築。寬敞人行道舒適,但仍需更多安全標示與小型休憩區。

民眾體驗:白天購物,晚上散步,還能感受城市文化與夜生活。

Q2:淡水線綠廊道、承德路、迪化街的街景特色是什麼?

A2:老街文化與綠廊道相融合,但空間壓縮與停車問題仍存在。

民眾體驗:像在「城市旅行」,既有咖啡館文青感,也有傳統市井人情味。

Q3:杭州南路、林森北路、新生南北路的特色?

A3:這些道路以日常生活為主,林蔭充足但交叉口不夠友善。

民眾體驗:晨間散步舒適,但老人與小孩過路仍需更多安全改善。

Q4:建國南北路、復興南北路、敦化南北路做對了什麼?

A4:綠蔭持續、公共座椅與自行車道配置合理,但無障礙銜接細節仍需優化。

民眾體驗:適合「運動+休閒」,但推娃娃車族群偶爾會遇到高低落差。

Q5:圓山綠廊道最新改變?

A5:圓山綠廊道:從前到現在的改變

從前的樣貌:過去的圓山綠廊道雖然有綠蔭,但 步道狹窄、不連續,常常遇到高低差或人車爭道。

缺乏休憩設施,民眾想坐下休息卻找不到地方。

夜間照明不足或過於刺眼,不僅不安全,也造成光害。

空間設計比較「機能單一」,只能走路,缺乏文化與生活氛圍。

現在的改變:無障礙銜接完整化

新增「高差坡道」,人行道、步道與周邊道路的落差平緩,輪椅、娃娃車能順暢通行。

拓寬步道,動線更清楚步道加寬,避免「人擠人」,跑步、散步與自行車都能更安全分流。

夜間低光害照明採用暖色系 LED,亮度足夠卻不刺眼,減少光害,保護昆蟲與夜間環境。

光線集中在人行區,提升晚間散步的安全感。

文化景觀融合,將周邊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空間,例如在綠廊節點設置小型展示牆或公共藝術,讓人邊走邊感受圓山的城市故事。

舒適休憩設施,增設公共座椅與小型廣場,讓人能坐下休息、聊天,形成「社區客廳」。

配合植栽綠化,夏天更涼爽,空氣品質也改善。

民眾真切的體驗

長者:以前過馬路要抬腳、跨高低差,現在有坡道與平順銜接,更安心。

爸媽:推娃娃車不再顛簸,可以一路順暢推進。

運動族:拓寬步道+舒適綠蔭,早晨慢跑不會與行人擠在一起。

夜歸女性:晚上散步,暖色光營造安全氛圍,不再害怕昏暗路段。

遊客:在街角休息時,可以看到小型公共藝術,彷彿在城市裡「邊散步邊看展」。

圓山綠廊道的改造,不只是「硬體更新」,而是讓街道真正回到「以人為本」。

從過去的不便與危險,到現在的舒適、文化與安全,這條綠廊道已經不只是通行路線,而是 台北市民的日常客廳、城市的綠色舞台。

好的街道不是一天建成,而是「市民回饋 × 政府政策 × 專業設計」的共同成果。

大家要一起守護人行道,不佔用、不破壞,讓 人本交通 × 無障礙街道 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最美好的風景。

感謝 潘一如設計總監 的分享。

好的街道來自市民、政府與專業的共同努力。

希望每個人,無論推著娃娃車、拿拐杖,或悠閒散步,都能走在安全、舒適、有人情味的「人本街道」。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