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行人優先友善台中——讓每一步都被看見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0-13

特別來賓: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工程科周裕閔股長
台中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每天有無數的市民走在街道上,無論是上學的孩子、日常出行的居民,還是銀髮族,都希望自己的每一步都安全、放心。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工程科周裕閔股長,來與我們分享台中市在人本交通環境改善上的努力與成果。從校園到社區,從小朋友到高齡市民,市府持續推動「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打造一個安全、友善的步行空間。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股長的分享,更了解台中市如何透過交通改善工程、宣導活動與教育推廣,讓每一位市民都能理解並支持行人優先的理念。
Q1 工程改善多少會讓民眾感到不便或不習慣,如何讓民眾更了解改善的目地,有針對學校學童或高齡者做宣導嗎?
台中市重視行人安全,捍衛行人正義,除了優化交通軟硬體設施,市府也與中央共同推動人本交通理念,本市編列相關經費,並由內政部國土署補助部分經費,從工程面向推動「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改善工作,透過實地說明台中市各項友善用路建設成果,讓民眾理解庇護島、早開時相等設施如何保障行人安全,強化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
交通局於軍功國小、篤行國小、育英國小邀請如果劇團舉辦戲劇表演,將交通安全教育融入戲劇表演,特別設計互動話劇演出,讓孩子邊看邊學,希望學童們在觀賞交通安全話劇的過程中,學習到「行人優先」及「停讓禮讓」等核心概念,親身參與更直觀地理解交通規則,人本交通硬體建設守護用路人,更需要養成市民行為習慣。
另隨著社會逐漸進入高齡化時代,資深市民的交通安全成為重要議題,為此,交通局將人本交通建設理念延伸至高齡族群,啓動社區一系列的宣導活動,已辦理 16 場社區宣講,加強高齡者的交通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交通局宣導全方位、全齡化,串連每個年齡層,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推動交通教育。
此外,交通局規劃進行「大車視線死角體驗活動」,讓民眾實際進入大型車輛駕駛座與車體四周的體驗方式,切身感受「駕駛看不見的危險區域」,強化行人對盲區的認知與自保觀念。該體驗活動將辦理兩場,分別進入國中校園及社區現場,貼近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協助建立正確的交通安全意識。
除了實體的宣導活動外,交通局將預計製作多支以「人本交通建設」為主題的宣導短片,透過網路平台發佈,擴大傳播效益,讓更多市民認識台中市在人本交通方面的建設成果與努力方向,推動市民行為與觀念同步邁向以人為本的友善交通環境。交通局表示,持續推動跨年齡、跨場域的交通宣導策略,達到多元化的宣導形式與參與活動,期望能在不同年齡層中深化人本交通意識,建立市民對安全設施的認知與支持,共同打造台中成為一座讓每一步都被看見的友善城市。
Q2 臺中市政府在今年或後續,有再規劃行人交通安全的改善計畫嗎?
當然有,行人交通安全改善是持續不斷的,台中市已委由逢甲大學擔任行人環境分析與推動政策之總顧問,辦理方向包含:校園周邊環境檢核表製作、高齡及孩童的事故分析、訂定「台中市的行人交通安全改善計畫」推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計畫 12 項指標等。另也積極向國土署申請人行環境設施與車道改善工程,以徹底改善本市主要幹道行人通行環境,促進人行安全。
Q3 剛剛提到行人交通安全改善計畫的 12 巷改善指標,會推動改善指標的目地及內容是什麼呢?詳細主要做為為何?
本市已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計畫。此計畫將全面盤點現有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深入分析交通環境與管制措施,並廣納市民對人行環境的需求,以提出符合台中市都市發展特性的人本交通改善方案。此外,也結合市府各單位的力量,除了交通局,還包含建設局、教育局、都發局、地政局、民政局及警察局等等,並召開會議邀請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共同研商,市府廣納各方提出的各項建議,後續將優先納入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計畫中進行檢討與辦理。本市「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計畫」規劃於 114 年至 115 年之 2 年期間,預計完成本市 29 個行政區的步行環境調查,辦理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非號誌化路口改善、增設人行道、既有人行道改善或拓寬、路側障礙物排除、人行道障礙物排除、騎樓整平、行人易肇事路段檢討設置阻隔或安全穿越設施、建置行人友善區,校園周邊人行環境改善,道路斷面調整改善等 12 項之具體績效指標。
透過跨單位協作與系統性管理,持續改善步行空間,積極排除行人動線上的各種障礙,建構暢通無阻且完善的人行路網,打造安心且友善的城市步行空間。
未來,市府將持續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與市民、學校、民意團體、專業規劃及學術單位攜手努力,不斷建構更安全的交通環境,落實行人優先的交通理念,致力打造一個更宜居、更具活力的台中。
Q4 工程改善多少會讓民眾感到不便或不習慣?如何讓民眾了解改善目的?有針對學童或高齡者做宣導嗎?
台中市重視行人安全,推動「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改善。市府編列相關經費,並由內政部國土署補助部分經費,透過實地說明庇護島、早開時相等設施如何保障行人安全,增強市民交通安全意識。
學童宣導:在軍功國小、篤行國小、育英國小邀請如果劇團舉辦互動交通安全話劇,讓孩子邊看邊學「行人優先」與「停讓禮讓」。
高齡者宣導:已辦理16場社區宣講,強化高齡者的交通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實體體驗活動:大車視線死角體驗活動,讓民眾切身感受盲區危險,增進自我保護觀念。
數位宣導:製作以「人本交通建設」為主題的短片,透過網路平台擴大影響力。
核心理念:全齡化、跨場域、多元化的宣導方式,建立市民對安全設施的認知與支持。
Q5 台中市政府今年或後續,有規劃行人交通安全的改善計畫嗎?
行人交通安全改善是持續不斷的工作。
委由逢甲大學擔任行人環境分析與推動政策總顧問,辦理校園周邊檢核表、高齡及孩童事故分析。
訂定「台中市行人交通安全改善計畫」,包含12項改善指標。
向國土署申請人行環境設施與車道改善工程,全面改善主要幹道行人通行環境。
Q6 行人交通安全改善計畫的12項改善指標內容及目的為何?
全面盤點現有行人交通安全設施,分析交通環境與管制措施,廣納市民需求,提出符合台中都市特性的改善方案。
跨單位協作:交通局、建設局、教育局、都發局、地政局、民政局、警察局等,並邀請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研商。
12項具體績效指標包括:
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
非號誌化路口改善
新增人行道或既有人行道拓寬
路側障礙物排除
騎樓整平
行人易肇事路段設置阻隔或安全穿越設施
建置行人友善區
校園周邊人行環境改善
道路斷面調整改善
10–12. 其他系統性管理與檢討改善措施
目標:建構暢通無阻、完善的步行路網,落實行人優先理念,打造安全宜居的城市步行空間。
Q7 民眾應如何配合與支持「行人優先」理念,讓改善措施發揮效果?
注意斑馬線、庇護島等設施,行人優先時給予禮讓。
參與市府宣導活動或網路短片學習交通安全知識。
駕駛人保持車速,注意盲區與大車死角,增進行人安全。
將交通安全理念帶入日常生活,從小孩到長者共同養成安全習慣。
一條安心的街道,不只是設計上的改變,更是城市價值的體現。
從通學區的標誌,到斑馬線的退縮,每一筆油漆、每一塊磚石,都是台中人共築安全的見證。
謝謝周裕閔股長的分享,也謝謝每一位願意停下腳步、放慢車速的你我,讓我們一起走出「行人優先」的新日常,走向一個讓每一步都被看見的台中。下次走在路上,別忘了給一個禮讓的微笑喔!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