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安全轉角,幸福開步──新竹市打造以人為本的行人友善城市路徑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1-10

特別來賓:新竹市政府交通處林俊源副處長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新竹市政府交通處林俊源副處長,來為我們揭開新竹市推動友善通行環境的實踐成果。
從交通部盤點799處全國路口熱點開始,新竹市積極改善21處危險路口,不只是標線調整、號誌優化,更從源頭思考城市的交通安全結構與人本設計。
今天的分享,我們將聽見一座城市如何從數據出發、從事故反思、從政策整合走向實踐。無論您是交通專業者、地方決策者,或是關心生活品質的市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啟發與行動的力量。
Q、交通部日前盤點全國799處各地方優先亟需改善路口,請問新竹市政府的進度如何?也請說明改善成果及成效。
A、
(一) 新竹市共有21處危險路口,為加速改善,市府短期透過號誌早開遲閉、號誌輪放、行人早開或行人專用時相,以及標線調整,例如路口轉角標線外推、增設綠底行人穿越道、標線人行道等措施,優先改善,並在113年底前,全數完成短期改善工作。
(二) 改善後,僅1處非號誌化路口,市府不僅增設標誌標線提醒汽機車應停讓行人,但不停讓行人的情形未有效改善、事故件數未顯著下降,因此,與警察局合作,增設標靶式科技執法,經持續觀察,已改善不停讓行人的情形,事故也已大幅下降。
(三) 為提升行人穿越路口安全性,此21處危險路口,市府另爭取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希望透過路口行人安全設施的升級,強化行人安全性,例如標線人行道升級為實體人行道;多叉路口減化動線;增設行人庇護島;轉角外推…等改善。
Q、除了危險路口改善之外,新竹市在行人安全部分做了哪些努力?
A、成立交通改善小組邀請專家商議並落實各項交通問題的改善方針外,也啟動「守護行人 道安五環」,透過「道安五環」行動方案與每月至少一次的進度及成效管考會議,強化各局處的資源整合、橫向溝通與合作,群策全力,將更有效率降低事故發生。
「用路人常犯錯誤 × 新竹市改善亮點」
Q、許多民眾常抱怨「紅綠燈等太久」,就會趁沒車時快步穿越,這樣真的有那麼危險嗎?
A:真的非常危險!我們從新竹市近三年的交通事故資料發現,行人事故中有將近三成發生在「違規穿越」的情境下。
有時候大家覺得「反正沒車,我趕快過」,但往往忽略車輛的死角、加速度或是駕駛反應時間。
新竹市針對這個問題已經優化號誌時制,例如「行人早開時相」或「行人專用時相」,讓行人能提早進入路口,而車輛延後啟動,這樣就能減少同時爭道的危險。
所以「多等三秒」真的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多三分安全保障,也讓整座城市的節奏更和緩、更友善。
Q、有些人會說:「我有禮讓啊,只是沒完全停下來」,這樣算不停讓行人嗎?
A:算!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4條明文規定,「駕駛人應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只要車子還在滑動,就可能讓行人誤判。
很多事故不是「沒看到人」,而是「以為對方會讓我」。
新竹市在改善過程中導入「標靶式科技執法」,針對不停讓行人熱點加強監測與取締,例如林森路、中央路一帶,執法後違規率下降超過五成,事故率也明顯降低!同時,我們也透過教育宣導與駕訓合作,讓「禮讓」變成習慣而不是壓力。
Q、有些民眾看到行穿線設在人行道旁「有點外推」,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改成那樣?
A:這就是所謂的「轉角外推設計」。過去的路口轉角太貼近車道,汽機車右轉時往往難以及時看見行人。
外推後的轉角讓視野更開闊,車輛在右轉時能提早發現行人,也迫使駕駛減速,這樣的設計看似小改變,但能降低約20~30%的轉角事故率。
新竹市在經國路、建功一路、博愛街等路段都已導入這種「安全視野」概念,讓轉角不再是事故黑點,而是安心出發的起點。
Q、為什麼有些路口突然多了「綠底行穿線」或「標線人行道」,這樣有什麼不同?
A:這是我們在視覺警示與安全識別上的升級。
「綠底行穿線」讓駕駛在遠距離就能辨識「這裡是行人區」,同時也讓行人有心理安全感;而「標線人行道」則是在人行空間不足或無法立即拓寬的地方,利用標線方式暫時劃設出「專屬行走區」,未來將逐步升級為實體人行道,這些都屬於新竹市「永續行人安全提升計畫」的一部分,讓人行空間一步步變得可見、可走、可安心。
Q、新竹市改善了21處危險路口,哪些地方的變化最明顯?
A:像是經國路與民族路口、南大路口、武陵路等幾處,都在短期改善後有明顯成效。
我們透過「號誌早開遲閉」、「輪放時制」及「轉角外推」等策略,結合地面標線與照明改善,使車流更順暢、行人更有保障。
更關鍵的是,我們成立了「交通改善小組」,整合警察局、工務處、都發處與教育處等單位,共同推動「道安五環」行動機制。
這不只是一次改善,而是一個持續的「安全循環」,讓每一處黑點不再復發。
Q、除了硬體改善,行人自己能怎麼「自保」?
A:行人的安全行為其實是整體交通文化的重要一環。
第一,夜間行走建議穿亮色衣物、攜帶小型反光物或使用手機手電筒照明,確保駕駛能看見你。
第二,過馬路前請務必「停、看、聽」——停下來、看左右、聽車聲;特別是非號誌化路口,一定要確認車輛真的減速或停下來。
第三,家長要教導孩子在校園周邊「走人行道、不奔跑」,老人家則可多利用庇護島停等。
這些都是「主動安全」的一部分,小動作卻能救一條命。
Q、汽機車駕駛常忽略哪些「小習慣」會造成危險?
A:非常多!像是右轉不減速、滑手機分心、違規停車、或騎樓穿越行人道。
新竹市近期針對「機車壓線」、「臨停占道」等問題,加強執法與標線規劃。
同時也利用AI交通分析系統,找出事故熱點,優化右轉角度與車流引導。
我們希望透過「人、車、環境」三者並行的管理,讓駕駛人習慣「先慢再轉、先看再走」,用行動守護行人。
Q、未來新竹市還有哪些行人友善計畫?
A: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第二階段,重點包括:
多叉路口簡化——減少交織點,讓行人動線更單純。
設置行人庇護島與防撞設施——讓行人有安全中途停留點。
提升夜間照明與導盲磚連續性——讓長者、視障者也能安心出行。
導入AI智慧號誌系統——根據車流自動調整燈號,提升通行效率。
未來新竹市的目標是「走得安全,也走得舒服」,讓人本設計真正融入每一條街道。
聽完副處長的分享,真的會發現——一條路的安全,不只是畫線的事,而是整座城市的思考方式!每一次讓、每一次停、每一條綠底行穿線,
都是為了讓我們「慢一點、但更安心地到家」。
安全不是限制,而是一種關心,希望大家一起支持「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
讓新竹成為全台最懂得「安全生活」的城市!
感謝林俊源副處長,也謝謝各位收聽「營建你我他 快樂平安行」,
我是Yoyo~我們下次見,安全上路,幸福回家~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FM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