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邁向零事故之城 交通工程、教育宣導、大眾運輸三力合一的安全新願景

Written by on 2025-11-17

特別來賓:新竹市政府交通處林俊源副處長

「邁向零事故之城 — 交通工程 × 教育宣導 ×大眾運輸 三力合一的安全新願景」各位市民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 Yoyo,今天非常榮幸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聚焦我們美麗的 新竹市,一同見證城市交通安全的新里程碑。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交通不只是從 A 點到 B 點的移動,而是關係到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品質、孩子上學的平安、長輩散步的安心。新竹市政府在 交通工程、教育宣導、大眾運輸三方面同步出擊,打造「人本、安全、暢通」的交通願景。

今天我們將聚焦:21 處被盤點為「危險路口」的改善行動,了解它們從「危險」到「安全」的轉變;探討市府如何從線條、號誌、照明、執法、教育多管齊下;也讓大家知道,作為用路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可以具體改變。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主題——邁向 「零事故之城」!

Q:在「通學步道」方面有哪些實際創新與學校案例?

A:市府投入超過5.2億元,打造27所學校安全通學廊道,具體創新包括:

校園退縮圍牆改穿透式柵欄(如東園國小)

增設家長接送避車彎+智慧感應系統(如關埔國小)

導入LED人行警示燈、校前速限30km/h電子告示牌

通學路段標線人行道+植栽綠帶緩衝區

確保學生上下學行走安全與駕駛清楚辨識通學空間。

Q:「安心路平」已完成哪些路段?照明與通行是否改善?

A:截至113年,新竹市已完成224條道路、總長56.1公里人行及車行整修。具體成果包括:

騎樓順平、排除障礙物(如東大路、北門街)

路面全面鋪平、標線清晰、視認性提升

汰換4,714盞老舊水銀燈為LED智慧路燈,提升能見度並降低維護成本

民調滿意度提升近20%,夜間步行安全顯著提升。

Q:為什麼會選出「21 處危險路口」?背後判斷標準是什麼?

A1: 新竹市政府根據 交通部 盤點並輔助的資料,以及自身交通事故熱點分析,確認市內有 21 處路口屬於「行人與車輛/機車衝突頻繁」、事故率偏高的區域。

提醒: 選點並非單靠「看似危險」主觀判斷,而是依據數據、事故件數、行人穿越違規比例等量化指標。在日常我們也可觀察:自己通勤或散步經過的路口,是否車輛轉向視線遮蔽、人車混行嚴重、號誌與標線不明。若有這些情況,就已具備潛在風險。

Q:此次改善的「核心做法」有哪些?具體是哪三大類型?

A: 新竹市此次對 21 處危險路口,採用了「短中期工程+執法雙軌並行」的模式。具體包含三類核心改善:號誌時相優化(如:行人早開、車輛延後啟動/輪放)與路口設計改善(如:轉角外推、綠底行穿線、標線人行道)警政合作強化執法(如:標靶式科技執法、不禮讓行人取締)

提醒: 硬體設施改善只是第一步,「執法」與「行人/駕駛習慣改變」也必須同步,否則風險仍可能存在。每位駕駛與行人都應主動配合。

Q:能舉一兩處具體路口案例,從改變前到改變後有什麼差異?

A: 例如:在 東光路與自由路口,改善採用了「轉角外推」+「綠底行穿線」+「標線人行道」設計,使車輛轉彎時視線更廣、行人可更清楚被辨識。另一個是:在無號誌化路口(如中華路五段某里巷交會口),先以標線標誌提醒,再導入科技執法,使「不停讓行人」的違規率下降。

正聲廣播電台 – 當燈亮起,準備與您再次相遇。

提醒: 當我們走過這些路口時,不只是看見「畫線變了」或「路燈亮了」,更要留意自己過馬路的習慣:是否有停看聽、是否確認車輛動靜、是否使用庇護島/人行道。改變的設計是為了助你安全,習慣的養成也同等重要。

Q:既然有改善,為什麼曾經曾傳「進度掛零」、「改善進度緩慢」的批評?

A: 確實,2024 年9 月有報導指出新竹市21 處危險路口改善於當年1-8 月進度幾乎掛零。原因包括預算核定、設計流程、議會預算通過時間、發包施工等程序性阻礙。

提醒: 工程或政策落實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牽涉跨單位協調、預算動支與施工配置。作為市民,可關注進度報告、了解改善狀況,若發現常走路口仍未明顯改善,也可向交通處或道安會報反映。

Q:這些改善措施「改變前」與「改變後」對於行人/車輛安全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

A: 改變前:路口號誌時相可能不合理、人車同時起步、標線模糊、轉角視線差、駕駛右轉速過快、行人穿越違規情況頻繁。

改變後:新增「行人早開/專用時相」、號誌車流先後分離、轉角外推讓駕駛視線拓寬、綠底行穿線提高辨識、增設人行道或標線人行道、科技執法提升駕駛禮讓動能。據資料指出,這些措施協助行人事故、駕駛違規「不停讓行人」現象有明顯改善。

提醒: 雖然設計優化,但「安全」並非自動到來。行人仍須按號誌、使用人行道、避免違規穿越;駕駛仍須減速慢轉、注意行人優先。設施是輔助,習慣才是根本。

Q:教育宣導與大眾運輸在這次安全願景中扮演什麼角色?

A: 在教育宣導方面,新竹市除了硬體改善外,也透過「通學步道27校安全升級計畫」、智慧感應系統、家長接送迴轉避車彎等方式,從源頭提升學生通學安全。大眾運輸方面,市府推動月票、YouBike 站點擴增、電動共享機車導入、公共運輸運量提升超過 41.8% 等。

提醒: 改善安全不只是「車禍少了」那一刻,而是讓人願意選擇安全的交通方式、願意走路、願意搭車。當我們支持大眾運輸、主動轉乘、遵守交通規則,也就在為城市的「零事故」目標添一份力量。

Q:對於行人與駕駛人,最常見但卻容易忽略的危險習慣有哪些?改善方式又是?

A: 行人方面:違規穿越、忽視紅綠燈。調查指出,新竹市行人事故中,將近三成發生在「違規穿越」情況,夜間衣著暗色、視線差、沒有反光裝備。

駕駛方面:右轉不減速、不讓行人先行,駕駛手機、視線不集中,臨停佔道、壓線過彎。

改善方式:行人請「停、看、聽」;穿亮色衣服、非號誌路口額外留意車輛是否減速。駕駛請減速慢轉、靠右轉彎、看清行人先行、避免分心。

提醒: 安全習慣看起來「簡單」,但真的做到卻不是每次都注意。下一次過馬路、右轉時,多給自己一兩秒,可能就是救命的那一刻。

Q:市府接下來還有哪些「持續性/中長期」計畫,以確保這波改善不只是一次而是長期效益?

A: 市府提出「永續提升人行安全改善計畫」,將進行:多叉路口簡化,減少行人、車輛交織點,設置行人庇護島、防撞設施、拓寬實體人行道。

提升夜間照明、導盲磚、智慧號誌系統,建立「道安五環」行動方案、每月管考、跨局處整合。

提醒: 這就是「從改善單點」走向「建構整體安全網」的階段。市民朋友們可長期關注、持續提問:我的通勤/散步路線是否納入改善?是否有進度?是否已感受到變化?也可主動提出回饋與建議,成為城市安全推進的一份子。

核心做法總體說明

新竹市在此次 21 處危險路口改善中,主要採用了以下三大類型做法:

號誌時相優化:導入行人早開或專用時相,延後車輛啟動/輪放控制車流,降低人車爭道風險。

標線與路口設計改善:包含轉角外推,增設綠底行穿線、標線人行道、人行道退縮設計、行人庇護島、減低車輛轉彎半徑等。

執法合作強化:與警察局合力進行標靶式科技執法、針對不停讓行人的駕駛取締、並配合教育宣導、用路人行為升級。

新竹市政府交通處

此外,新竹市透過成立「交通改善小組」、實施「道安五環」機制、每月召開管考會議以確保資源整合與進度。

舉例地點 &改變前後

地點:經國路 與 民族路口(台1線轉角區域)

傳統情形:車輛右轉速快、視線受建築物或路樹遮蔽、行人跨越時間與車流重疊。

改變後:轉角外推、緩衝區擴大,駕駛右轉視野改善;配合綠底行穿線讓行人更明顯;號誌時相優化,減少同時起步。

地點:中華路五段某里巷交會口(無號誌路口)

傳統情形:雖有標線標誌,但駕駛未完全禮讓行人,事故及違規率仍高。

改變後:增設標靶式科技執法裝置、強化監控,提示駕駛必須暫停讓行人,違規罰責加強。

改變前 vs 改變後摘要

號誌與時相:行人與車輛常同時起步,爭道情況多 行人早開/車輛延後,降低衝突機會。

轉角設計: 轉角靠車道、視線差、車速較快 轉角外推、視野開闊、車速自動下降。

標線人行道:人行標線不明、行人空間模糊,綠底行穿線、標線人行道更明顯、未來升級為實體人行道。

執法與駕駛行為 :駕駛不停讓行人、行人穿越違規多,強化科技執法、駕駛違規率下降、行人安全感提升。

行人空間: 行人與車爭道、無庇護島或緩衝帶,逐步設置庇護島/緩衝帶、行人動線清晰、安全性提升。

溫馨提醒:

無論路口設計怎麼優化,安全仍需要「你我的配合」。行人請記得:過馬路前停下來看左右,夜間儘量穿亮色、使用反光物。駕駛人請記得:減速慢轉、注意右轉視野、行人優先。

改善期間可能仍有施工、標線變動、動線調整等情況,通勤時請稍早出門、避開尖峰時段、注意臨時標示以保障自己與他人安全。

若您走的通勤/散步路段感覺「改善了」「還沒改善」或有新危險因素,歡迎透過 交通處或市府道安通報管道提出意見,一起成為城市安全的觀察者與參與者。

親愛的市民朋友們,本次 新竹市交通路口改善,不只是「一條街道的翻新」,而是整座城市對安全、對生活品質的一次承諾。從號誌、標線、執法到教育與運輸,每一個環節都在為「零事故」願景努力。

但真正的改變,不只在於政府的工程,也在於你、我、大家的行為。當我們一起放慢速度、彼此禮讓、尊重道路上的每一位使用者──孩子、長輩、行人或車輛──那麼,「安全」就不再是口號,而是日常。

讓我們攜手,讓新竹不只成為科技城市,更成為「最懂得讓人安心走路」的城市。謝謝大家的聆聽,祝福各位用路平安、回家幸福。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