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人本交通及校園教育宣導-新竹市育賢國中(上)

Written by on 2023-07-03

特別來賓:新竹市育賢國中黃淑文校長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人本交通及校園教育宣導–

人本交通的發展概念,有別於以往強調車流順暢「以車為本」的道路規劃,隨著社會進步,尊重弱勢、保護行人、讓人與車皆能公平合理使用道路的觀念之下,對於友善環境的建置更顯重要,藉由推廣活動讓受眾能夠更珍惜目前的人本交通所帶來的成果,並向下扎根進入校園宣導,從青年學子到銀髮樂齡族群了解人本交通之重要性,共創人本友善安全的居住環境生活。

聽說育賢國中在2020年以創建環校景觀通學步道榮獲內政部營建署馬路好行「優良」獎項,校長也同時榮獲個人貢獻獎,請問校長當初為何會有建置環校景觀通學步道的想法?尤其得知貴校通學步道的建置是以退縮環校校地方式建置,且貴校校地並不大,當初這樣的決定會不會遇到不同的意見或困難?

(1)建置景觀通學步道的想法來自幾個看見:通學安全的需求、改善都市負面景觀提升學校形象的需求,以及希望與社區共好的需求。育賢國中是個三面臨路的學校,但創校60多年以來,一直沒有通學步道,學生只要一踏出校門就面臨與車爭道的險況,上放學也沒有任何可以安全上下車或等待家長的停駐空間。60多年的老校除了校門口區老舊,校門口右側是鐵皮車棚和倉庫,接著高聳老舊的圍牆,這是很明顯的都市負面景觀,也有損學校的形象。此外,景觀上與社區隔絕的學校不利於社區了解學校、認同學校,而學校是擁有許多綠意的地方,若有機會景觀上應該與社區共享。我105年接任育賢國中校長時,剛好遇到全校7棟教學樓有4棟必須在5年內不同時期改建的困境,這是個可怕的大改建工程,但我也看到這是育賢整體校園可以重新規劃改建的契機。所以,育賢校園改建規劃就納入建置景觀通學步道的想法,來一併改善老舊校園問題以及急需友善人行的步行空間問題。

(2)其實育賢需要通學步道的問題在我擔任校長的前10年間也不斷被提出討論,但因為育賢三面所臨的馬路皆窄,不可能縮減道路用地來建,唯一可能只有退縮校地建置,然而這件事會遇到許多阻礙。首先,以班級數和校地比例來看,育賢校地面積本就不足,要說服家長和學校同仁退縮校地就要有更好的願景規劃,此外,退縮環校校地就會一併影響校門、側門、後門等,工程相當浩大,這二個原因應該是之前學校不同意退縮校地來建置的主要原因。即便不談景觀問題,跟人行安全比起來,通學步道建置就是有急迫性和必要性,只要目標是對的,困難都只是過程。除了上述二個讓學校不願意退縮校地來建通學步道的原因外,建置通學步道還遇到有私人地的問題,以及附近鄰居更在乎停車空間問題,所以過程中要面臨的不只是用良好的規劃來說服家長會和校內同仁師生所使用的空間不會減少問題,還有購地問題和附近鄰居原本對於私人車輛停放路邊佔據馬路空間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比工程還要耗費心力去不斷溝通解決。

遇到這些困難還是努力做,想請問支撐校長要完成環校景觀通學步道的理念是什麼? 也請跟我們分享一下期間的歷程和如今的成效。

當目標是對的是俾利眾人的,過程的困難就只是過程而已,想方設法一定能克服的,這是我一直以來遇到任何困難的信念。尤其對任何一位校長而言,遇到老校要進行校園大改建的確是很可怕的事,好比穿著衣服改衣服困難度爆表,但這反而是一個可以翻轉學校從負面印象到成為令人讚嘆的新校園契機。育賢的環校景觀通學步道長達591公尺,只有南側短短一小段和民房相鄰無法建置,現在親師生和社區民眾都對育賢建置景觀步道讚嘆有加,每天在步道上健走、散步、甚至跑步的民眾不少。除了通行的安全外,整個步道採通透格柵,校園綠意與社區共享,學生良善有禮的行為舉止也因為都看的見,讓社區對育賢的校園空間規劃設計和學生表現深表讚賞,這就是互利共贏。

聽說育賢國中從105年開始規劃設計到110年底完成了整體校園大改建,除了校園空間的重新配置,校內人車分道也是規劃的重點之一,這樣的規劃就目前看來,有達成對師生人行安全更好的保障嗎?

校園內本就是學生學習和人行優先的空間,但教職員汽機車、學生腳踏車都需要有停放空間且通行亦不能影響校內人行的動線安全,因此,有機會進行整體校園改建時,校內人車分流動線的規劃是重要課題。育賢國中很幸運因為退縮環校校地建置景觀通學步道,校地原供汽機車和腳踏車停放的空間面積減少,連帶會影響學生活動空間,因此學校提出蓋地下停車場供教職員停放汽機車,而將平面空間留作學生活動場域的提案獲得新竹市政府同意,所以新竹市政府撥款讓育賢國中蓋了教職員地下停車場,汽機車出入動線也一併調整成人車可以分道通行。不管從景觀或實際的通行安全來看,這都是很優的規劃,而且因為有了創校以來唯一的地下停車場,全校師生可使用的校地面積反而增加,這可說是因為學校願意退而求共好,反而成就對學校更大的利益。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