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一)

Written by on 2023-11-21

特別來賓:

道安團體:林志學委員(交通安全協會)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 Facebook

關於111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課綱委員會

為提升國內市區道路服務品質,完善市區道路職能與既有空間合理分配,帶給用路人良好使用舒適度與安全性,本署多年來大力推動市區道路空間建置及人行環境改善等政策,藉以協助國內各縣市政府持續建構完善市區道路及國內市區道路政策發展。

公共通行空間更關乎社區的生活,尺度可為通勤通學廊道、校前廣場、人行街道、公園綠地、街廓轉角等,影響社區每日生活與社交的空間。希望仿效社區規劃師的模式與機制,建立人本規劃師的制度,推動民眾參與式規劃,指認出社區與民眾的需求,確實改善公共通行問題,直接且有效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本年度起將建立培力機制,其對象為有分別為縣市政府或專業人士及社會大眾,其一是土木、建築、景觀、都市、交通等縣市政府代表或專業人才等培訓成為種子教師,藉由人本規劃師制度的建立及推廣,使更多人共同參與,解決道路使用的問題,亦須透過設計者及使用者共同凝聚共識後才得以促成。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於2017年成立,目前成員只有50人,但協會社群追蹤人數有2.8萬人,協會對台灣道路安全改造的構想,引起許多人認同。 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介紹協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他本身從事電動車行業,其他成員有醫生、老師、駕訓班教練,也有從商的老闆,大家原本各不相識,因在網路上討論台灣交通安全問題,結成好友,決定組成社團。

關心道安從義務畫馬路開始 盼創多元平權道路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前)具工程背景,也懂得國外先進的道路設計方法,他在一次新北市交安宣導活動中實際到場量測,繪製活動期間台北大學校門口公車行駛的安全標線與人行空間。(林志學提供)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傳真 112年10月1日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是近幾年極力為行人路權發聲的團體,全台檢視設計不良馬路,部分成員具工程專業,工作之餘就研究如何重新改造,並繪製設計圖,盼創多元平權道路。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於2017年成立,目前成員只有50人,但協會社群追蹤人數有2.8萬人,協會對台灣道路安全改造的構想,引起許多人認同。

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介紹協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他本身從事電動車行業,其他成員有醫生、老師、駕訓班教練,也有從商的老闆,大家原本各不相識,因在網路上討論台灣交通安全問題,結成好友,決定組成社團。

剛開始,協會成員就是單純討論台灣的道路安全現況,發現很多設計忽視「盲視」的問題,因為人類原本就有先天的構造缺陷,常可見發生事故後,駕駛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很懊悔,十之八九會說自己沒看到行人,這就有如人們在找鑰匙,找了半天,才發現鑰匙就在自己眼前,應該要看到的,卻一直沒看到。

林志學認為,只透過懲罰並未解決核心問題,痛罵違規者的人,可能有一天會變成被他人罵的肇事者。

不過,光是討論存在的問題無濟於事,2020年1月,一輛特斯拉行經蘆洲環堤大道,在一處巷口前因未注意到巷口來車,兩車相撞,波及與家人在分隔島上等待過馬路的一名女童導致死亡。這起事件讓協會決定在改善道路設計上,要有更務實的幫忙作法。

林志學說,包括他在內,協會有多名有工程背景的成員,主動蒐集並學習國外先進的道路設計方法,大家利用工作之餘,將台灣設計不良的道路,集思廣益,並透過公開圖資檢視,再研究改良校正,以電腦繪製模組改善設計圖,目前已建檔上百個案例。

林志學坦言,協會不是行政部門,只能跟相關單位提出建議,也願意義務提供協會的改善設計案讓政府參考,因觀念及作法都較創新,被接受的範例不多,但已有公家單位注意到,有少數建議案正在執行中。

林志學說,協會只是希望透過公平用路,營造一條多元平權的道路,創造社會的聚合,讓車輛及行人能各自在各自的道路空間上不衝突。

協會的努力受到不少學者專家肯定,協會也在學者協助下,完成「台灣道路斷面設計」提案,向政府提出更科學、更精細的道路設計方法。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吳昆峯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是推動台灣路口改善的重要助力,希望透過協會的建議,能讓中央及地方政府更了解道路安全問題所在,並進一步找到解決的作法。

請林志學委員來跟大家說明一下,當初受邀參與「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直觀的想法是什麼?這個計畫是有什麼地方吸引你的地方嗎?

終於有機會可以好好的設計街道。台灣的街道幾乎是沒有在設計,就只是把路廊鋪滿柏油而已,很粗糙。所以功能上面搞不清楚,位階搞不清楚,造成居民的生活困擾,社會對立。一開始我們也想直接出來改造街道,但是發現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講什麼,也不是所有的公部門都懂,所以陳情了,也改不動,或者改不出想要的樣子。所以後來我們把設計拆散了,一小塊一小塊地講,傳達一些道路設計的方法,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慢慢的累積,耕耘,終於到了今天有發芽的感覺,可以來培育一些規畫師。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