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以人為本 推動通行環境再升級-臺中市政府-4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5-26

特別來賓:台中市政府建設局陳大田局長
《樂活街道‧人本同行:打造你我都想多走幾步的城市》
搭配主視覺 #My Way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聚焦街道改造的深度意義,從鋪一條人行道,到改變一整個城市的呼吸節奏。
問:計畫在推動改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及如何克服?
「地方民眾意願」是人行空間改善成敗的關鍵,市政府秉持「用溝通化解歧見、用誠意取得信任」,向當地民眾說明人本環境改善內容,提前預告民眾施工不便處、施工期間民眾反應問題即與當地民代親訪民眾溝通、並於工程改善後續追蹤。
目前改善案例中,因為人行道改善或拓寬之位置位於住家或店面門口,會改變原本民眾的使用習慣,民眾對於施工期間影響進出與營業,抱怨相當多,還有施工中有些私設違規斜坡道打除,因此現場工程人員必須要靠耐心的不厭其煩地說明現況缺失與改善目的與成果,讓民眾感受到市政府的用心。
另外,工程開工之前現場說明會也是推動的重點,市政府都會邀請設計與施工單位與會,說明施工範圍、設計理念、施工期程與預期成果,好讓當地民眾了解市政府以前瞻計畫推動人本改善人行環境的用心。
一、起心動念|街道為誰而改?
問1:台中市推動「My Way 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的契機與初衷為何?
答:
台中市在城市快速發展與人口增加的同時,街道人行空間長期被忽視,導致行人安全及通行品質下降。推動「My Way 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計畫的初衷是希望將街道重新定義為「人本」空間,優先保障行人安全與便利,並結合環境永續與生活美學,打造「人人都想走、走得安心」的街道,進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與居民幸福感。
二、推動過程挑戰|溝通是最難卻也最重要的一步
問2:計畫推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答:
最大挑戰往往來自於「地方民眾意願」的差異及施工期間對日常生活的干擾。許多居民與店家對於施工可能造成的不便及生意影響抱持疑慮,尤其人行道拓寬會改變使用習慣、影響門口出入。施工期間交通調整及噪音也引發反彈。此外,一些私設斜坡道因違規必須拆除,也造成居民不滿。
問3:市府如何建立信任、與民眾溝通協調?能分享具體實例嗎?
答:
市政府強調「溝通是解決矛盾的基石」。工程前會舉辦現場說明會,邀請設計與施工團隊親自說明設計理念與工期安排,並透過民代協助逐戶拜訪,說明改善目的與預期效益。
舉例來說,某改善區域因拆除違規斜坡,現場工程人員以耐心和誠懇逐戶解釋,並在施工後追蹤使用情況,讓居民感受到政府的用心和負責,成功化解初期的抵觸情緒。
三、設計亮點|不只是人行道,而是生活的延伸
問4:除了安全,「人本」價值還包括哪些面向?
答:「人本」不僅是安全,更涵蓋無障礙設計、綠化與微氣候調節、舒適的行走環境及景觀美學。透過植栽綠化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設置無障礙坡道與護欄,方便老年人、孩童及行動不便者使用;利用透水鋪面與通風廊道,提升整體環境品質。
問5:台中如何在設計階段納入不同使用者的角度?
答:設計團隊深入了解社區多元使用者需求,特別關注老年人、小朋友及行動不便者的通行安全。例如在學校附近設置緩衝區與安全島,確保孩童上下學安全;增設斜坡及扶手,讓輪椅族及推嬰兒車者通行無阻;同時搭配適當的綠帶與座椅,讓街道成為居民休憩交流的生活場域。
四、未來展望|一條街道的改變能帶來什麼?
問6:樂活街道計畫的核心願景為何?未來有什麼發展計畫?
答:核心願景是將台中打造為「行人城市」,使街道不再只是通行路徑,而是市民安心、自在、樂活的公共空間。未來將持續擴展樂活街道改善範圍,結合智慧交通、環保節能設施,推動低碳永續生活,並深化社區參與,讓城市街道更貼近居民生活需求。
問7:對其他城市推動類似人本街道有何建議?
答:
建議先從民眾需求出發,建立透明溝通平台與參與機制,兼顧專業設計與地方文化特色。注重施工品質與後續維護,透過教育宣導提升民眾對人本空間的認同感。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傾聽、用誠意化解疑慮,讓街道改造成為一場共創城市未來的合作。
問:
1. 地方民意與專業設計如何取得平衡?
建議透過公聽會、問卷調查及設計說明,邀請居民參與設計決策,讓專業方案與民眾需求雙向調和,打造共識基礎。
2. 城市更新中民眾抗拒,溝通與教育怎麼做?
強化在地溝通管道,利用社區座談與數位媒體說明好處,並透過實地示範或案例分享,讓民眾感受到改變的正面影響。
3. 人行友善街道如何連結在地文化與生活風格?
可融入在地藝術裝置、文化符號與節慶活動,讓街道成為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強化居民認同感。
4. 空間設計不只是硬體,還包括美學與社區認同,台中怎麼做?
台中結合在地歷史元素與綠色設計,推動特色景觀街道,鼓勵社區共創及維護,打造具美感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間。
5. 街道即舞台:人本街道帶來的生活轉變?
改善街道促進步行與社交,增強居民互動與社區凝聚力,提升生活質感,讓街道成為日常的「公共客廳」。
6. 改善後是否提升人潮與商機?居民是否感受被重視?
初步回饋顯示行人數量提升,商家生意回溫,居民反映「生活更便利、安全,感受到政府的關懷與尊重」。
7. 永續都市與淨零轉型:街道設計的角色?
街道透過透水鋪面、增加綠帶、提升通風效應,達到雨水管理與微氣候調節,有助於都市韌性與節能減碳目標。
建設發展建議事項補充(局長節目中補充施政亮點)
推動「十大友善示範路口」專案:選出市民高使用頻率與改善潛力高的10處路口,作為人本改造典範。
結合學校教育推廣「友善交通週」:與教育局合作,推動學生從小認識人本交通與道路安全設計。
建立「通行無礙回報平台」:讓市民能夠即時通報人行道障礙、照明不足或斜坡道破損等狀況。
強化視覺美學與在地文化融合:在人行空間導入彩繪、地景藝術、植物牆等設計,讓城市更有溫度。
鼓勵社區參與共管人行空間:例如透過「社區養護點」協助植栽照顧、清潔維護,建立居民認同。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