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設計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景觀建築師在氣候變遷時代的行動與價值 讓城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Written by on 2025-07-01

特別來賓:中華民國景觀學會鄧浩理事長

如何景觀讓生活更美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許你曾經走過一條涼爽的綠廊、坐在一座會吸水的草地公園、或者在傍晚散步時,感受到空氣中的涼意與自然的療癒力。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空間,其實背後都有一群默默努力的專業者——景觀建築師。
尤其在這個氣候變遷愈加劇烈的時代,他們的角色早已從「美化城市」,轉變為「保護環境、修補自然、提升韌性」的關鍵設計者。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鄧浩理事長,一起來談談:「景觀如何成為氣候解方?在城市與自然之間,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節目最後也要告訴大家,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獲獎案例參訪即將啟動,想親自走進最會呼吸的空間,千萬別錯過!

主持人問 :「在面對現在氣候變遷這麼劇烈,景觀專業有感受到什麼樣的挑戰嗎?」
理事長答 : 我們其實在第一線真的非常有感。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氣象專家的議題,它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公園會淹水、行道樹撐不住熱浪、都市過熱讓長者中暑、社區沒地方滯洪導致積水。

而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過去城市發展的方式。大量鋪設水泥、移除自然地貌,讓城市空間失去了『調節』的能力。一場雨下來就積水,夏天一來就悶熱難耐。
這些問題讓景觀建築師的角色從『美化』轉變為『保護與修補環境』的關鍵專業。我們要重新思考空間怎麼設計,讓它本身具備應對氣候的韌性。
國際上現在也越來越強調『綠色基盤建設』與『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就是希望透過自然的方式來對抗氣候變遷,而這正是景觀建築師長期以來的專業所在。像是新加坡的「ABC Waters Program」(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就透過大量導入雨水花園、生態池、濕地公園,不只解決城市淹水問題,也創造了市民可以親水、休憩的公共空間。
再比如荷蘭的「Room for the River」計畫,他們不是單純加高堤防,而是讓河水有地方可以擴展、滯留,把空間還給自然,也同時提升整體城市的安全與生態價值。
在臺灣,其實也有很多正向的轉變。像是台北市的海綿城市政策推動,已經在一些公園導入透水鋪面、低衝擊開發的手法;或是像台中的中央公園,它本身就像一個大型的都市綠肺,透過地形與植栽配置達到調節微氣候與水資源循環的功能。

這些案例都在告訴我們:城市不能再用傳統『把自然隔離在外』的方式來發展,而是要透過景觀設計,讓自然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現在的任務,不只是做一個好看的空間,更是要設計出會呼吸、能調節、能承受極端氣候衝擊的場域。這是這個時代對我們景觀建築師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最想投入努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越來越迫切的問題。面對當前劇烈的氣候變遷,景觀專業確實面臨了許多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只是技術層面的,還包括規劃、設計、社會溝通以及政策協調等層面。以下是幾個主要挑戰:

1. 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
像是暴雨、乾旱、熱浪、颶風等極端事件越來越常見,景觀設計必須更調彈性設計(resilient design),像是:建立雨水花園、生態滯洪(bioswales)利用透水鋪面、綠屋頂等來減少地表逕流設計可以容納季節性變化的多功能空間。

2. 都市熱島效應加劇
城市中大量硬鋪面、建築物吸熱,使溫度比周圍地區高。景觀設計需:增加綠覆率與樹蔭空間採用反射性材料降低熱吸收打造微氣候調節系統。

3. 水資源管理的壓力
水資源變得更不穩定,設計時要考慮: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系統景觀灌溉的節水措施,植物選擇朝向耐旱、原生植物。

4. 生物多樣性流失,棲地破壞與氣候變遷導致許多物種消失。
景觀專業需要積極:規劃生態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s)創造多樣化棲地空間,用植栽策略吸引授粉者與野生動物。

5. 社會與政策層面的挑戰
政府與民間對「氣候適應性景觀」的認知還需提升設計方案需要跨領域合作(如與都市計畫、環工、水利工程結合)。公共空間也成為「氣候教育」的場所,要有傳達功能

6. 專業轉型與技能更新
景觀設計師不只是畫圖的人,更是環境的規劃者與生態的維護者,需要:
學習新的模擬技術(如氣候模擬、水文模型),理解碳足跡、生態服務系統應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7. 在這個氣候變遷時代,景觀設計的價值是什麼?我們能否真正改善環境、提升社會韌性?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景觀設計的價值不僅僅是美學與功能的結合,更是環境調適與社會韌性的關鍵手段。

以下是幾個層面來回應這個問題:
1. 改善環境:從消極減害到積極恢復景觀設計能透過以下方式,實質改善自然環境:
(1) 雨水管理與海綿城市策略:設計透水鋪面、生態滯洪池、綠屋頂等,減緩都市洪災風險。
(2) 碳吸存與都市綠網:透過種植本土植物、擴大綠地面積,減緩熱島效應並吸收溫室氣體。
(3) 棲地修復與生物多樣性:恢復原生生態系,提升地區的生態連結性與韌性。景觀設計不再只是綠化,而是成為對抗環境惡化的前線工具。

2. 提升社會韌性:讓人與環境共同生存
社會韌性不只是災害後的恢復能力,更關乎人與空間的關係是否具有包容性與適應性:公共空間的多功能性:提供避難空間、社交互動場域、日常活動基地。
社區參與設計:讓居民參與設計過程,建立歸屬感與互助網絡。
心理韌性支持:綠意與開放空間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心理健康。
景觀設計能建立一種「即使面對衝擊,我們也不孤單」的社會結構。

3. 景觀設計作品真的能改善世界嗎?
答案是:可以,但前提是我們要設計得夠深刻、夠有遠見。
我們是否考慮到了氣候模型與未來風險?是否與科學家、都市規劃師、社區居民合作?是否追蹤了成效與改進?
每一個成功的案例,如紐約的High Line、鹿特丹的水廣場、台中的中央公園,都是設計介入環境與社會的證明。只要以系統性與責任感來進行設計,我們的作品絕對能成為改善世界的一部分。

Q2. 面對氣候變遷,景觀專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A2. 除了極端氣候事件(暴雨、熱浪)頻繁發生,都市熱島效應、水資源壓力也日益加劇。景觀設計師不再只是設計外觀空間,而是要引導城市變得更有「韌性」與「適應力」,讓空間會調節、會保水、會緩衝衝擊。

Q3. 為什麼說「自然解方」(NbS)是景觀設計的核心?
A3. 自然解方強調利用自然本身(如濕地、森林、水文系統)來應對氣候問題。這與景觀建築長期操作的雨水花園、生態滯洪、綠地修復等方法高度契合,是城市邁向永續的關鍵策略。

Q4. 台灣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氣候適應景觀案例?
A4. 如:台北的海綿城市政策導入透水鋪面與LID技術、台中中央公園成為都市綠肺、桃園陽光劇場導入生態水循環系統等,都是景觀專業積極介入城市適應氣候的具體成果。

Q5. 景觀設計如何同時提升社會韌性?
A5. 除了環境調節,公共空間還要能促進社會連結。透過社區參與式設計、創造避災避暑空間、多功能綠地等方式,讓居民在危機時刻有支撐、在平時也能共融共好。

Q6. 面對未來,景觀建築師還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轉型?
A6. 除了美學與空間構成能力,還需具備水文模擬、氣候模型判讀、生態知識整合、跨領域溝通與社會設計的視野,從畫圖者轉型為永續城市的整合規劃者。

【民眾問題】

Q1. 為什麼現在公園要設雨水花園或滯洪池?不是只要綠地就好嗎?
A1. 因為極端降雨會讓都市積水,雨水花園能將雨水導入地面植物層,降低地表逕流、減少洪災風險,並透過植栽淨化水質,一舉多得。

Q2. 海綿城市是什麼?真的能防洪嗎?
A2. 海綿城市是一種讓都市空間「像海綿一樣」吸收與釋放雨水的設計理念,包含透水鋪面、綠屋頂、生態池等設計,能有效滯留水源並減緩下水道負擔。

Q3. 景觀設計跟都市計畫、水利工程有什麼不同?
A3. 都市計畫規劃整體城市結構,水利著重在排水與防洪,而景觀設計則是將自然與生活融合,著重「人」與「空間」的互動,並從美學、生態、功能三方面整合環境。

Q4. 為什麼樹種選擇這麼重要?不能什麼樹都種嗎?
A4. 樹種需考慮抗旱、根系穩固、抗風性與當地生態適應性。選錯樹種容易造成落葉堵塞排水、病蟲害蔓延甚至樹倒風險。

Q5. 一般民眾可以怎麼參與或支持這些景觀轉型?
A5. 可以參加社區綠化工作坊、支持友善植栽、響應綠屋頂改造、參與景觀參訪活動,甚至用行動與選票支持願意推動氣候韌性的政策。

在氣候變遷愈演愈烈的今天,城市需要的不再只是硬體設施,而是能夠「呼吸、調節、共存」的韌性空間。景觀設計的價值,早已超越美觀,而是城市與自然重新對話的橋樑。希望大家不只關注設計成果,更看見設計背後的價值與使命。也誠摯邀請大家一同參加「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獲獎案例參訪活動」,親自踏進那些兼顧美學、功能與環境責任的空間,感受景觀專業在土地上的溫柔行動。

城市未來的樣貌,就從這些實踐開始。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
報名截止:2025年7月9日(星期三),如報名額滿即提早截止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協辦單位:道地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報名連結 | https://forms.gle/JRcbmiVyQWqcJyTa8

Yoyo報馬仔

建築師俱樂部 X 建築讀書會 – 七月份交流講座
歡迎各界一同前往參加交流
主辦單位:建築師俱樂部
【NEWS分享 – 建築師俱樂部 X 建築讀書會】七月份交流講座
講座過程將以消費者的角度,感受建築節能政策的益處與魅力,最後是一點國際比較,了解日本與台灣在各國建築節能政策裡的相對位置。歡迎大家一起踴躍報名

【講座介紹】
1. 日期:07/03 (四) 晚上7:00- 9:00
宋瑞文 特約撰述 / 加州能源
講題:具備預防醫學觀念的日本建築節能“義務”政策簡介

2. 日期:07/05 (六) 下午2:00- 4:00
建築加 Podcast 主持人 方柏翔 x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設計師 高靖
捷講題:靜謐中構築:北歐建築的場域精神與在地性詮釋

3. 日期:07/12 (六) 下午2:00- 4:00
陳柔妘、蔡亞妤、詹東樺、葉家睿、黃昱瑋、陳昱愷 /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 三年級
Design Pecha Kucha :(大三建築設計) 福林公園圖書館與陽明山平等國小設計交流

4. 日期:07/19 (六) 下午2:00- 4:00
林文一 教授 /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講題:從都市更新的陰影走入文化保存的陽光?迪化街的例外治理及其意識形態

5. 日期:07/24 (四) 晚上7:00- 9:00
蕭力仁 建築師 / 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
講題:音樂與建築

6. 日期:07/31 (四) 晚上7:00- 9:00
廖咸浩 院長 /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講題:人還剩下什麼?:AI時代的情感力與創造力

【講座資訊】

。地點:建築師藝廊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475號10樓之3(靠近 捷運信義安和站 )
。活動免費,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9ExFwkc9gkTFm1ky7
。聯絡信箱:wmparchitects@gmail.com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