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光的詩意—城市夜間光環境的景觀美學

Written by on 2025-10-28

特別來賓:一隱照明設計顧問朱文英主持設計師

你對燈光印象還停留在夠不夠亮?一隱照明設計用「沉浸式光影」照映生活與生存差距!

1、什麼是「照明設計」?

相較「燈光」時時刻刻存在我們身邊,是生活中無法缺少的一部分,「照明設計」一詞乍聽之下似乎跟日常有些距離。不過,在國內外獲獎無數、致力將光影之美與建築空間融合的知名照明設計團隊「一隱照明設計顧問」卻不這麼認為,與其說是「距離感」,倒不如說「一般大眾覺得好像跟照明有點距離,是因為他沒有接觸到、他沒有感受到」。

2、你對燈光的想像還停留在「亮不亮、夠不夠亮」嗎?

過往大眾對燈光的想像跟印象就只停留在「功能性」,例如燈光亮不亮?夠不夠亮?缺少了從其他角度看待燈光的體驗。「一隱照明設計顧問」設計師劉炳毅表示,「燈光是一個非常美的事情,一般我們講到美的時候就會把它從燈光延伸到照明,然後再延伸到所謂的光的環境」 ,實際感受建築、空間與光影之間相互融合、彼此襯托的美感後,自然就能把照明設計與生活的距離感拉近。

3、保留珍貴生態資源!一隱照明用燈光設計幫你上一堂環境教育課
好的照明設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一隱照明設計顧問」主持設計師朱文英提到,「第一個是要對基地本身要有足夠的研究,對未來的使用情況也要有足夠的了解,再加上照明設計師自己本身的專業度和美學涵養」,多方面相互配合後才會形成一個好的照明。

以新北市美術館園區的照明設計為例,朱文英和劉炳毅在實際場勘後發現園區中竟然有現在已經相當少見的「豆娘」,這種貌似蜻蜓的食肉昆蟲以往常出現在乾淨的溪水邊,但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逐漸消失蹤跡。為了提醒年輕一代這珍貴的環境資源,朱文英和劉炳毅特別將豆娘融入照明設計的元素中,投影在不同的角落,希望大家走訪園區時也能順便上一堂生態教育課程。

4、公共照明與一般家用照明有什麼不同?它對城市生活有多重要?

公共照明不只是為了「看得見」,而是讓人「感受到安心」。
從道路、廣場到公園,每一盞燈都承載著「安全」與「歸屬」的情感。例如人行道的光太強會讓人眩光不適,太暗又會讓人不安,所以照明設計師要拿捏「光的平衡」,讓光線既能導引動線,又能讓行人感受到溫暖。
好的公共照明不只是功能設施,更是城市的「夜之語言」。

5、在城市中,公共照明可以改善哪些問題?

常見的問題包括:
眩光 — 導致視線不清,駕駛與行人容易產生危險。
光害 — 太亮或錯誤角度的光會影響居民休息與生態。
不均勻照明 —有些區域太亮、有些太暗,造成視覺落差。

我們透過專業設計改善這些問題,例如在步道或橋梁採用「間接光」或「低色溫燈具」,減少刺眼的感覺,同時讓空間更有層次。

這樣的改變,看似小細節,卻能讓整個夜晚更柔和、更友善。

6、照明設計如何讓用路人或居民感受到更貼心的體驗?

照明設計是有「溫度」的。
舉例來說,我們在行人步道上使用「導引式光帶」,讓長輩、孩童夜間行走更安心;在河岸或廣場則採「情境光影」,營造人與自然共處的氛圍。
甚至有些城市設計會依照節慶調整燈色、亮度,讓民眾感受到城市「會呼吸」。當光能貼近人的情感,就不只是亮與暗的對話,而是一種「生活被理解」的溫柔。

7、在推動公共照明改善的過程中,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像我們在高雄愛河周邊改善照明時,發現原本太亮的投射燈反而讓樹木失去層次。調整後採「光雕式照明」,讓行人能清楚看到河面倒影,也讓自然與建築的界線變得更柔和。
那天晚上,有位阿嬤對我說:「現在晚上散步不怕黑,也覺得河邊變漂亮了!」
我覺得,那就是照明設計最有價值的時刻——當人願意多停留一會兒。

8、照明與永續、生態之間也有關聯嗎?

當然有。好的光不應該只服務人類,也要尊重自然。
像是選擇節能燈具、降低色溫避免干擾昆蟲夜行活動、控制照明時間減少能源浪費,這些都是「友善光環境」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城市的光不再是破壞,而是「與自然共存的光」。

9、想給一般民眾的「光環境溫馨提醒」?

大家可以多留意生活周邊的燈光—
它照在樹上是刺眼的白,還是柔和的金?它讓你感到安全,還是太亮讓你煩?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光的觀察者」,你的感受,會成為我們改善城市光環境的起點。
也希望大家夜間行走時,減少使用強光手電筒或手機閃光,讓夜色有呼吸的空間。

聽完朱文英設計師的分享,我們發現——
光,不只是夜晚的存在,更是情感、記憶與安全的守護。
從一盞路燈、一面牆的光影,到一座橋的投射,每一束光都在告訴我們:「有溫度的城市,從懂得照亮開始。」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