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設計的過程與真實的影響」從「被設計」到「一起設計」—讓使用者成為城市空間的主角

Written by on 2025-10-21

特別來賓:境觀設計有限公司耿美惠負責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

「設計不只是圖紙上的線條,而是每個人參與後的笑容與改變」一座真正被喜愛、被使用的空間,背後往往藏著許多人的故事——孩子的創意、居民的記憶、街坊的日常,每一點意見、每一次參與,都可能成為「設計」中最有溫度的靈魂。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境觀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的耿美惠老師,她將帶我們走進「設計的現場」,一起看看從「使用者導向」出發的設計,如何讓地方空間從冷冰冰的設施,變成人人都愛待的地方。

1、設計的過程與真實的影響聽起來很棒,那在實際設計中,要怎麼讓使用者真的成為主角呢?

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也是最好玩的地方!我們的秘訣就是:把自己變成「孩子王」!

首先,我們會像偵探一樣做很多功課。在畫設計圖之前,先去場地探勘,訪問里長、學校校長、家長,甚至是在地文史專家,把這個地方的故事都挖出來。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兒童參與工作坊」。我們會準備很多材料,邀請孩子們一起來玩、來創作。在這過程中,我們設計師不是老師,而是「孩子王」,跟著他們一起瘋、一起玩,從旁邊偷偷觀察,記錄下他們的玩法、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挑戰、他們身體的尺寸等等。

孩子們的想法真的超乎想像!像是他們對「飛」、「探索」、「水」、「森林」這些主題的喜好,就直接變成了青年公園和大安森林公園的設計靈感。

更有趣的是,我們還會邀請孩子參與施工!讓他們戴上安全帽,當「小小工程師」,把自己當初參與的作品,親手鑲嵌到牆面上。當你看到施工的師傅們被孩子們的認真感動時,你會覺得這一切都太值得了。

透過這一連串的過程,讓設計出來的空間,符合孩子們想要的,讓他們成為這個空間真正的主人。

2、我們可以在哪裡親身體驗到這些「以人為本」的設計成果呢?

當然!這些地方都歡迎大家去玩:

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附近的華山大草原遊戲場: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個真正讓孩子參與設計的實驗基地,非常有代表性!裡面的滑索、煙囪遊戲塔、水沙世界都超好玩。

台北的青年公園和大安森林公園:這兩個公園的兒童遊戲場也都經過改造。

青年公園是「飛行探索」主題,大安森林公園則是「森林之王」主題,各有特色。

桃園中壢的光明公園:這是桃園「一區一旗艦型遊戲場」的代表作,我們打造了分齡分區的「水樹探索」遊戲場。這裡超酷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個公園,更像一座會說故事的冒險島!我們訪問了以前住在建國新村(眷村)的村長、牛肉麵店老闆,還跟小朋友一起辦工作坊,把大家的回憶和夢想都蓋進了公園裡。園區裡有四個超讚的主題區,從2歲寶寶的「秘密樹屋」,到13歲以上青少年都愛的「森林冒險挑戰區」,還有可以清涼玩水的「水樹遊戲島」!這是一個讓阿公阿嬤能回憶童年,爸媽能輕鬆遛小孩,孩子們能盡情放電的夢幻樂園!

還有台北的建成圓環廣場:這裡雖然不是遊戲場,但也是個很棒的例子。我們聽取了很多居民的意見,讓廣場不是乾乾的廣場,而是夏天可以玩水的乾式噴泉,現在是台北市孩子們的玩水天堂!

還有像是自然探索的永春崗公園與成功公園遊戲場、台中后里森林園區「后森搖籃遊戲場」等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設計理念的實踐。歡迎大家帶孩子、也帶自己的爸爸媽媽去走走,親身感受一下!

3、聽起來很棒,那在實際設計中,要怎麼讓使用者真的成為主角呢?

讓使用者成為主角,最重要的是「放下設計師的權威」。

我們常說自己是「孩子王」,意思是要回到觀察與傾聽的角色。在每個案子開始前,我們不會立刻畫圖,而是先深入「聽地方說話」。我們去訪問里長、學校校長、家長,也會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創作。

我們在「兒童參與工作坊」裡,讓孩子用積木、黏土、畫筆說出他們的夢想。設計師就像在旁邊偷看他們玩,從他們的動作、笑聲、挑戰中發現靈感。例如:孩子說想「飛」,我們就設計出以飛行為主題的青年公園遊戲場;他們說喜歡「森林冒險」,就成了大安森林公園的設計概念。

這樣的過程,讓空間不只是「為他們設計」,而是「由他們共同完成」,他們真的會覺得「這是我們的公園」。

4、我們可以在哪裡親身體驗到這些「以人為本」的設計成果呢?

最具代表性的有幾個地方,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走走。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台北):台灣第一個真正讓孩子參與設計的實驗基地。滑索、煙囪塔、水沙世界,都是孩子自己構想出來的挑戰空間。

青年公園「飛行探索主題場」、大安森林公園「森林之王遊戲場」:這兩個公園都是以孩子觀察為核心,設計師從他們的行為模式發想,讓遊戲更有探險精神。

光明公園(桃園中壢):我們不只是改造公園,而是把地方記憶融入其中。訪談眷村居民、牛肉麵老闆、小朋友,把他們的故事變成「水樹探索」遊戲島,從兩歲寶寶到青少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落。

建成圓環廣場(台北):原本只是單調的廣場,改造成夏天能玩水的乾式噴泉,現在成了親子共樂的城市綠洲。每個空間都不只是「漂亮」,而是能「讓人留下回憶」。

5、如果是你,最想在家附近看到哪一種公共空間被改造?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其實公共空間的設計不是只有孩子的事。

我們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說:「我也參與了。」或許是改造一條好走的騎樓、加一張長輩能休息的椅子、甚至是一個小小的廣場,都能重新被賦予生命。

6、改造前後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最大的不同,不只是外觀變美,而是「人開始回來了」。

像有的公園,以前雜草叢生、沒有人敢靠近,但改造後,下午就能看到家長聊天、孩子奔跑、長輩散步。空間開始有「日常」,也有「故事」。

我常說,一個地方最美的風景,是人重新出現的那一刻。

7、有沒有哪一場「公民參與」讓您印象特別深刻?

有一次在桃園光明公園的兒童參與工作坊,一個小女孩畫了一棵樹,說那是「能噴水的樹」。我們團隊原本覺得太天馬行空,但後來真的把它設計成「水樹遊戲島」。

當我們邀請那個女孩戴上安全帽、親手鑲上她畫的作品時,她笑得超開心,父母也感動到哭。那一刻我覺得——設計不只是專業的表現,而是一場共同的創作。

8、地方改造常遇到不同意見,那怎麼平衡美學與實際需求?

這是一場「溝通的設計」。

設計師不能只講造型或美感,我們必須用「生活語言」讓大家理解設計的用意。比如居民擔心孩子危險,我們就帶他們看模擬模型、實際尺寸,讓他們知道安全其實是被設計在裡面的。

只要大家被理解、被尊重,不同的聲音就能一起成為「更好的版本」。

9、對還沒開始改造的社區或學校,您會建議從哪裡開始?

先從「傾聽」開始,不急著改造。可以先辦「故事牆」或「社區散步」,讓居民一起說出他們想保留的記憶與痛點。也可以透過孩子的畫、照片、影片去蒐集地方印象,慢慢形成共識。

只要願意開始對話,改變就已經啟動了。

10、除了兒童遊戲場外,還有哪些空間也能應用這種思維?

非常多!像是學校的操場、社區的巷弄轉角、甚至市場旁的小空地,都能用「使用者導向設計」。

像有的學校把水泥地改成「雨水循環花園」;也有社區把廢棄空地改成「共享菜園」或「長輩休憩角落」。重點不是預算大小,而是願不願意讓使用者參與、被看見。

11、如果今天現場的民眾、家長、老師,也想參與地方設計,他們可以怎麼開始?

其實參與地方設計不一定要是專業人士。

你可以從「觀察」開始——例如哪裡不安全、哪裡被忽略、哪裡可以更溫暖。

接著把想法說出來,可以參加社區會議、留言給里辦公處、或主動發起活動。也可以邀請學校或孩子做地方繪圖、拍攝紀錄。

我相信,每一個願意發聲的人,都是地方設計的一部分。改變不會一夜發生,但只要有人開始在意,地方就會慢慢變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