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光的溫度·城市的表情》從功能到情感,讓燈光成為城市最柔軟的語言

Written by on 2025-11-04

特別來賓:一隱照明設計顧問朱文英主持設計師(三)

歡迎來到 #My Way 樂活街道 – 自在同行 的「城市光對話」!
我們每天生活在光裡,卻不一定真正看見「光」的意義!白天的城市,靠建築與街景訴說故事;但到了夜晚,是光——讓城市有了情緒、有了溫度。

一盞燈,能改變安全感,也能改變一個街區的氛圍;一條街的光影設計,甚至能讓你重新愛上夜晚的散步。
今天,我們邀請到用「光」說故事的設計師——
一隱照明設計顧問主持設計師 朱文英老師 ,她讓設計不只是藝術,更是「人與城市」的溫柔對話。
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眼中的—「光之哲學」:從亮度到情感,從設計到人心。

Q1:在照明設計中,怎麼平衡「功能性」與「美感」?

A1:「光」最先要做的,是讓人看見、讓人安心。這是功能。但當人能安全行走之後,我們才開始談「美感」——那是一種節奏與氣氛的語言。
透過光的明暗層次、色溫的轉換、照射的方向與反射材質,我們讓空間不只是「亮起來」,而是「被詮釋」。
例如人行步道不必通亮如晝,而是以低照度暖光引導步伐、局部重點光凸顯節點,讓人既有方向感,又保留夜晚的寧靜。
功能與美感不是對立的兩端,而是相互平衡的呼吸。當光懂得節制與表達,城市的夜晚就會說話。

Q2:朱老師常提到「研究基地」的重要性,可以舉個實例嗎?

A2:設計從來不是閉門想像,而是與環境的「深度對話」。
以新北市美術館園區為例,我們發現園區中有稀有的「豆娘」生態。
這讓我們反思:燈不應只是照亮人,也要尊重棲息在這裡的生命。
於是我們將豆娘的姿態融入燈光投影,讓自然與設計彼此共生—白天看見生態,夜晚感受文化。
這不僅是一場美學設計,更是一堂「環境教育」!每一道光,都是在告訴人們:設計,應該先懂得傾聽。

Q3:那麼好的照明設計,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A3:好的照明不是「亮」,而是「剛好」它要讓人眼睛舒服、情緒穩定、環境被尊重。
我們會綜合考量—地景的紋理、使用者的動線與視角、建築材料的反光特性與環境生態的互動,在這些條件下,燈光不再是主角,而是氣氛的背景音。
它存在,但不搶戲;溫柔,卻能被記住,這樣的光,才是會讓城市「呼吸」的光。

Q4:燈光設計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像是對動植物?

A4:會的,而且往往是被忽略的問題,過多的藍光、直射光或高亮度,都可能干擾昆蟲夜行、影響植物光週期。
因此我們提倡「減光害設計」:
1.降低藍光比例
2.控制照射角度與亮度
3.使用定時調光、感應調光系統
4.避免光線直射水體或林木
光與自然的關係,就像人與呼吸,如果燈光能更懂節制,那城市與生態就能和諧共處,讓黑夜保有黑夜的美,讓光有存在的溫柔。

Q5:一般民眾想更懂照明設計,該怎麼入門?

A5: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生活。
你走進一間讓人放鬆的咖啡館,思考:是什麼讓我覺得舒服?光的顏色?角度?反射?或在美術館裡,感受光如何引導視線與情緒。
甚至回家看看自己臥室的燈—是不是太白太亮?那或許是壓力的來源。
你不需要成為設計師,只要願意「感受」因為懂光的人,其實就是懂生活的人。

Q6:您覺得「照明設計」對城市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A6:城市的夜晚,有了光,才有安全、有溫度、有記憶。
光不只是功能,而是一種「城市的情感表達」。
它能讓舊街重生,讓文化被看見,讓一條平凡的巷弄成為居民夜晚散步的溫柔歸途。
好的照明,讓城市變得可親;它在夜色中守候,也在心裡留下方向。
光,不只是照亮黑暗,而是延續城市的故事。

Q7:我們如何在「居家生活」中實踐好光設計?

A7:先理解「光是情緒的開關」。
你可以這樣開始:餐桌 → 使用暖光(2700K~3000K),讓用餐氛圍更親近。
書房 → 中性光(4000K),穩定專注。
臥室 → 可調光系統,讓夜晚更柔和。
玄關 → 感應燈,兼顧安全與節能。
別讓所有燈都一樣亮,透過層次分明的照明,家會變成有呼吸、有節奏的空間!光能陪伴,也能療癒。

Q8:未來的城市照明會朝什麼方向發展?

A8:未來的照明會更「智慧」也更「永續」透過 AI、感應科技、太陽能與節能光源,城市的燈會根據人流、天氣、甚至節日情境自動調整。
但更重要的,是讓科技回歸人本。
我們希望未來的城市是—少一點刺眼,多一點溫柔;少一點浪費,多一點共感。光,應該為生活而亮,不為炫目而閃。

Q9:照明如何與「街道再生」結合?

A9:街道是城市的靈魂,而光,是它的表情,當我們為老街區設計燈光,不只是補上照明設備,而是用光讓街道「重新被看見」。
例如在歷史建物立面上投射故事圖像、在人行道設置低照度導引光,甚至在社區活動節點打造「共享光景」。
這樣的光不只是亮,而是凝聚社區情感,它讓街道從通行的空間,變成交流的場域。

Q10: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您對照明的信念,會是什麼?

A10:「光,不是裝飾,而是生活的語氣。」它溫柔、真實,照亮的不只是道路,還有每個人在城市中走著走著的心情。

謝謝朱文英老師帶來這場溫柔而深刻的「光對話」。
今天我們重新發現——光,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理解、體貼與連結。
當你今晚走在街上,不妨抬頭看看那一盞燈,也許它正在默默對你說:「這座城市,有你真好。」
讓我們一起自在同行,用光照亮生活的每一步。

讓我們記住朱文英設計師的一句話:「藝術讓生活更有細節,照明讓生活更有質感。」
下次當你抬頭看到城市夜空的光影時,或許會多一分感動,因為那不只是亮,而是「生活的光」。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