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生物多樣性導向的綠基礎建設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前期納入生態考量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1-11

特別來賓: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黃于玻 理事長
《讓自然成為城市的基礎建設》
從生物多樣性到綠色基盤——打造會呼吸的城市與有生命的景觀
《生物多樣性導向的綠基礎建設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前期納入生態考量。
隨著全球「淨零排放」與「氣候中和」已成為國際共識,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綠色建設」不只是種樹或美化,更是讓自然重新回到城市的脈絡裡,讓每一座城市都能「會呼吸、會循環、會生長」。
今天我們邀請到——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 黃于玻 理事長,他同時是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副教授,更是國內推動生態與永續景觀的指標人物之一。
從德國柏林的都市碳儲存計畫,到臺東的綠色珍珠串計畫,黃理事長將帶我們走進城市與自然共榮的新思維,看看「生物多樣性」如何與「綠基礎設施」結合,讓城市更有韌性,也讓生活更貼近自然。
Q、什麼是「綠色基礎設施」?
「大家常聽到綠建築、永續都市,但『綠色基礎設施』又是什麼?它和一般公園或綠化有什麼不同呢?」
A、綠色基礎設施不只是公園或綠地,而是一種以自然系統支撐城市運作的基盤。像是:雨水花園、透水鋪面 → 幫城市「呼吸」與排水綠屋頂、垂直植生 → 降溫、吸碳都市濕地與綠廊道 → 提供生物棲地
可以想像它就像「城市的血管」,讓城市能調節水分與溫度,維持生命循環。
Q、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對城市那麼重要?
「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裡,似乎離自然很遠,那生物多樣性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A、會的。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的生態韌性來源。
蜜蜂授粉讓食物鏈穩定、鳥類控制害蟲、濕地淨化水源——每一個物種都在默默維持城市健康。失去牠們,就像城市少了維他命,表面美麗卻逐漸失去活力。
Q、「生物多樣性導向設計」要從哪裡開始?
「在規劃設計的前期,應該怎麼把生態思維放進去?」
A、要在規劃最初階段就納入生態調查。透過地景分析了解原有棲地、動植物分布、地形水文,再決定哪些地方要「讓自然先說話」。設計不是蓋上去,而是與自然「共設計」。
Q、有哪些成功的國際案例?
「理事長常提到國際趨勢,有沒有特別值得學習的例子?」
A、重點例如:
柏林都市碳儲存計畫:把廢棄地改成生態綠廊,兼具碳吸存與休憩功能。
新加坡花園城市策略:屋頂花園、垂直綠化全面普及,提升城市微氣候。
鹿特丹海綿城市:運用雨水廣場應對海平面上升。
這些城市共通點是:讓自然成為功能的一部分,而非附屬品。
Q、台灣有哪些正在推動的案例?
「那我們台灣有沒有開始實踐這樣的思維?」
A、有,像是:臺東綠色珍珠串計畫:將生態廊道串聯部落與濕地。
台中綠川再生計畫:從水泥河道變回能呼吸的親水河岸。
高雄中央公園更新案:以生態多樣性為核心進行綠基盤設計。
這些都顯示台灣城市正慢慢回到「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維。
Q、如何讓民眾也能參與「綠基盤」的營造?
「城市永續不只靠專業團隊,一般市民可以做些什麼呢?」
A、從生活中就能參與:選擇原生植物種植,減少農藥使用、支持社區綠化計畫、雨水花園維護,這些微小行動能讓社區變成「微型生態網絡」,讓公民成為城市的共同設計者。
Q、未來綠色基礎設施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接下來10年,全球與台灣的綠色建設會走向哪裡?」
A、重點:趨勢聚焦在「自然為本解方(NbS)」與「生態工程融合AI資料分析」。像智慧水文監測、AI棲地模擬、碳匯量化,都讓綠基盤更科學化、可衡量化。城市將從「綠化美學」走向「生態治理」。
Q、未來的理想城市,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想請理事長帶我們想像一下——什麼才是未來理想的城市?」
A、未來的城市,不是與自然對抗,而是與自然共呼吸。
街角的花園、屋頂的綠意、河道的魚群,都將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讓每一次建設,都成為自然復育的契機。
生活中因為—「每一棵樹、每一滴水、每一塊綠地,都是地球給我們的回饋。」感謝黃理事長的分享,也謝謝各位的參與!一同永續同行~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FM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