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局】來馬祖做感動的事~被天使照拂的小島 ~天主教與石姆姆

Written by on 2021-09-18

▍yoyo告示牌
跟著yoyo馬祖愛趴GO來馬祖做感動的事~被天使照拂的小島 ~天主教與石姆姆

特別來賓:
馬祖南竿天主堂∕教友(張小姐)

說到「馬祖」的宗教信仰,大家直覺想到的是「媽祖」;之前在訪問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長官時,也特別提到閩東文化的「王爺信仰」。不說您可能不知,馬祖其實是個被天使護佑的島嶼,不僅有媽祖、白馬尊王、和眾多王爺,這裡的基督徒也為數不少。在今天「到馬祖做感動的事」的第一個故事,我們來認識一位付出一輩子的愛,守護馬祖的「石姆姆」石仁愛修女,以及天主教與馬祖的故事。

【今天請到的是南竿天主堂的教友張小姐】

今天聽說是南竿天主堂50周年的堂慶。很多人不知道天主教和馬祖人的緣分竟有50年這麼久,當年是如何在媽祖信仰為主的小島,建立天主堂呢?南竿天主堂是座很迷你的教堂,位於南竿的馬港。雖然教堂不太起眼,但是已經坐落在這裡50年了。

八O 年代,馬祖因為在前線地區,炮火不斷,為了撫慰當地軍民的心靈,所以選擇在三面環山、一面面海的馬港村興建聖堂。1971年的9月9日,馬祖的天主堂完成,當時不僅有聖堂,還包括了孤兒院、診所,之後又增加了寶血幼稚園。

【透過照片可以發現,教堂雖然不大,但是造型相當特別】

馬祖的天主堂能夠興建完成,要感謝當地駐軍的參與。當時是陳兆望神父規劃設計,前線資源不足,所以設計盡量簡單莊嚴。教堂的裏外設計讓我再度讚嘆陳神父的新穎、自由及開放。其外型是白色(扇紙∕布)鑲紅邊(扇架)的扇狀,白色屋頂上的聖家和樂圖色彩已失,仍有痕跡可尋。

教堂的內部色彩鮮豔搶眼,祭壇後的牆是藍天與艷陽的組合,耶穌苦像即掛在太陽之上的藍天;沿牆兩側的玻璃窗從頂到地光線充裕,兩道鮮紅色的窗櫺也是從上到下,我猜那是象徵著耶穌基督為我們灑下的寶血。

整間教堂除祭壇外都是鮮黃色,代表著基督之光照透每一位教友。在物資匱乏的時代,用幾種簡單的顏色來表達出如此深度的信仰核心,可見這是被天主降福的工程與工作。

我第一次走進聖堂的時候,覺得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心靈非常平靜。後來陪同幾位50年前駐守前線的老英雄,他們也是教友,一進聖堂就跪下祈禱,有幾位淚流滿面,可以想見在當時前線戰事緊張的年代,小小的聖堂就是他們心靈的慰藉,能夠平安走過烽火歲月,心裡一定很多感慨。

馬祖人雖然大多信仰的還是以華人傳統的宗教為主(例如媽祖、王爺等),但是大家對於天主教過去對於馬祖居民的照顧,有很多難忘的記憶。馬祖鄉親即便不是天主教教友,也都會知道一位馬祖的守護天使「石姆姆」,包括現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也都認識這位石仁愛修女。

這裡要先介紹的是,不僅是石姆姆,包括多位在馬祖服務的神父、修女,在軍管戒嚴的前線海島,因為物資貧乏,醫療匱缺,地方政府功還沒有建立完全時,教會人士對當地居民提供了基本的需求。

比較特別的是,很多人不願意來前線,但是有幾位外籍修女默默的奉獻自己的青春,提供醫療(設置海星診所)、教育、照顧馬祖的鄉親。

其中包括早期的美籍修女Stella Smith,一開始在南竿行醫;最為人熟知的,是曾在馬祖服務二十五年,被馬祖人暱稱為「石姆姆」的石仁愛修女。

石姆姆來自比利時,25年來,和馬祖鄉親建立非常濃厚的情誼,很多人是石姆姆接生,石姆姆也常常會到街上和大家閒話家常。直到石姆姆因病返回比利時,後來還有不少鄉親組團到比利時拜訪她。這其中也不少是非天主教的教友。

在馬祖傳教其實與其他地方不一樣,不會刻意強制的要求對方來信教,不給對方壓力,以交友方式慢慢與大家變成好朋友。

聽說後來天主堂閒置了一段時間,目前天主堂有教友嗎?

自從駐軍減少,加上外移的人口,堂區教友確實比較少,診所、托兒所也因為社會福利健全,大環境需求減少,所以暫停。這其實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天主堂依舊是離島教友的心靈慰藉。不僅在南竿,北竿、莒光、東引也都有天主教的教友,神父和修女會利用時間前往訪視,教友也會來到南竿參與彌撒和活動。

例如今天50周年的堂慶,就有不少教友回家,一同慶賀。另外,我們的鍾安住主教也特別來到馬祖,為大家祝福。來過天主堂的人都知道,聖堂的大門是歡迎大家的。

我認識馬祖天主堂的時間不長,相信還有不少曾經在馬祖天主堂接受照顧的教友、非教友,特別是與石姆姆互動過的鄉親,應該會有更多感動的故事。

透過石姆姆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願意為土地奉獻的人,無論國籍、宗教信仰,都是「馬祖人」。尋著故事認識石姆姆~跟著yoyo走訪石姆姆的足跡~馬祖天主堂之旅。

YOYO Live Show(歡迎訂閱/重聽)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