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人本交通中無障礙環境的概念落實 談談真實環境的狀況與人本該注意的點滴!台北南北向道路探討!

Written by on 2025-10-01

特別來賓:環藝工程顧問公司潘一如設計總監

以人為本,讓街道更安全、友善、永續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跟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人本交通」。您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過馬路時,秒數太短,老人家還沒走到一半燈就轉紅;推著娃娃車或輪椅,發現人行道上滿是障礙;甚至只是想在街角散步,卻被來往車流逼得緊張。

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 「交通到底是為車,還是為人?」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 環藝工程顧問公司潘一如設計總監,同時也是長期推動人本交通與街道改造的重要實踐者,要和我們分享:什麼是「人本交通」?我們的城市要怎麼落實「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

Q1: 總監,從台北市南北向最長的中山南北路說起,行人走在這條都市大動脈上,會有什麼樣的街道感受?

A1: 中山南北路是一條「生活+交通」交織的道路,兩旁有辦公大樓、商圈與歷史場域。它的特色是寬敞,但在某些路段仍需要更好的行人空間,才能真正展現人本街道的價值。

Q2: 走在中山北路以西的捷運淡水線綠廊道、承德路、重慶南北路、延平北路、迪化街,這些地方的街景與氛圍有什麼差異?

A2: 這些路段因為有綠廊、老街、廟宇文化,氛圍更具人情味。但也因道路狹窄、停車需求大,行人的體驗仍有「被擠壓」的狀況。

迪化街

說到迪化街,大家是不是馬上想到年貨大街?

以前這裡行人道又窄又亂,推著娃娃車或輪椅走過去真的很辛苦。現在改造後,不但保留了老建築,還把人行道鋪面更新,導盲磚一路延伸到店面,還加了街角安全島。」有沒有人最近去過迪化街?是不是覺得走起來比以前更安全、更舒服了?

重慶北路

「再來看看重慶北路,以前這裡車道很寬,行人要過馬路常常覺得秒數太短,好像在跟車爭道。現在設了行人分隔帶、紅綠燈秒數也調整,交叉口的視野更清楚,走路時會安心許多。」好朋友們是通勤常走重慶北路的嗎?是不是發現紅綠燈秒數變長了,走起來更有餘裕?

重慶南路

「重慶南路常被大家稱為『書街』,以前人車混雜,自行車亂停讓行人寸步難行。現在多了慢車道分隔,公共自行車停放區更清楚,還有低坡道和輪椅通行設計,加上樹蔭和座椅,走在這裡更悠閒。」有沒有人最近去重慶南路買書?是不是發現停車和走路的秩序變得更清楚了?

延平南北路

「延平路是台北老街區的代表之一。以前人行道狹窄、紅綠燈秒數不夠,走路常常要『跑起來』。現在人行道拓寬,紅綠燈時序改善,加上安全島和無障礙設計,還有休憩的座椅、樹蔭。」有沒有人記得以前過延平路時常常得小跑步?現在是不是覺得輕鬆多了?

中山北路

「最後是大家很熟悉的中山北路。這條路過去雖然很寬,但行人常常覺得被車流壓迫。現在不一樣了!設置了安全島,還有慢車道與車道分隔,人行道也更寬敞,綠化隔離帶和街道家具讓街景更舒適。」

有沒有人覺得現在中山北路的安全島真的幫助很大?是不是過馬路的安全感大大提升?這些例子讓我們看到一個很清楚的對比:以前,人要讓車;現在,車要讓人。這就是「人本交通」最核心的精神。

人本交通改造不只是「行人走路順暢」,它是一個整體環境設計:

安全性:紅綠燈時序、行人安全島、慢車道隔離。

空間舒適度:座椅、樹蔭、休憩區、寬敞步道。

視覺美感:綠化、街道家具、夜間照明、景觀設計。

每一段街道改造都是讓行人、老人、孩童、輪椅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友善與舒適。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