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新竹縣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行人安全提升說明」

Written by on 2025-11-03

特別來賓: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 陳盈州處長

今天的主角,不是車子,也不是城市高樓,而是我們每天「用雙腳接觸」的街道與路口。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陳盈州處長團隊,配合交通部政策,透過《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針對13處易肇事熱點,導入標線型人行道、行人專用號誌、退縮行穿線、轉角外推等策略,改善傳統市場、校園周邊、廟口等高人流場域。

今天我們將透過深入問答與交流,一起看見道路怎麼改、交通怎麼變,也期待讓大家未來每一次過馬路都多一分安心、少一分驚險!

1、標線型人行道會不會太不安全?

安全性可透過配套設施提升,如:行穿線後退、外推轉角,增加視距設置庇護島、反光柱,物理性導引,車速抑制設計(例如標線導引彎道感)此外也會觀察使用習慣後,逐案研議是否轉為實體人行道(例如導入花台、矮柱、鋪面材質分隔等)。

2、改善過程中遇到什麼在地困難?

常見挑戰包括:傳統市場路段施工易影響人流與商業營收、廟埕與校園周邊空間複雜,牽涉多單位權責,民眾對停車空間減少反應較大解方為:提前召開協調說明會、配合非上課或非假日時段夜間施工、逐步導入「半施工、半開放」模式減少干擾。

3、如何避免改善後再度被違停佔用?

透過三管齊下進行改善後管理:警方列入日常巡查熱點,加強違規取締、社群導入(如社區長、志工隊)主動巡守,縣府推動「人本交通教育進社區」計畫,讓居民理解此類設計的保護意義,轉化為自主守護者。

4、是否考慮設置更多停車配套措施?

針對每一處改善路口都同步進行「停車需求評估與替代方案設計」,例如:利用鄰近公有地設立臨時停車場(如竹北竹仁停十三停車場)將部分人行道外推外側設為機車位,兼顧人行與停車需求協調地方公所公告附近停車資源地圖,減少民怨。

5、未來這類改善是否能普及到偏鄉?

縣府已啟動「行人安全總健檢計畫」,由顧問公司分區評估所有鄉鎮道路安全熱點,並依據人口結構、道路型態、事故統計、學童動線等制定「分年改善路線圖」,偏鄉地區將按優先順序逐步改善,不會被遺漏。

6、目前改善成效如何?

雖尚在初期階段,但初步反映良好,例如:學區家長表示行走動線更清楚,不再「人車爭道」商圈業者支持導入庇護島與人行號誌,提高通行秩序事故數據部分將透過113至115年持續觀察,進行趨勢比較分析。

7、這些改善是否能成為縣內標準做法?

是的。交通旅遊處正在彙整本次改善經驗與成效,研擬《新竹縣行人友善設計導則(草案)》,未來不僅可作為公共工程標準依據,也將納入鄉鎮自主維護與地方道路改善補助申請機制,邁向系統性人本交通治理。

8、改善後,哪些路段會「最先」感受到改變?

優先針對「學區、商圈、通學通勤熱點」進行改善,例如竹北市、竹東鎮及湖口等地,這些區域人流多、兒童與長者使用頻繁。未來也會依「事故熱點圖」與「行人動線調查」逐步擴散至偏鄉,達成縣內全面提升。

9、改善後,車輛行駛動線會不會變得更擁擠?

改善設計會搭配「車速抑制導引」與「轉角後退」等方式,目的不是讓車變慢,而是讓駕駛「更早看見人」。多數路段經過調整後,交通流量其實更順暢、秩序更好。

10、對學校周邊的行車安全有什麼具體幫助?

學童上下學時最怕「視線死角」與「違停車輛」。新設計的標線型人行道+庇護島+反光柱組合,能讓駕駛在轉彎時更早注意到孩子,也給孩子清楚的走線。目前學區家長滿意度高達八成以上!

11、政府會如何確保「改善後」不被亂停車破壞?

縣府採取「三道防線」:警方加強巡查熱點、社區志工導入巡守、交通教育進社區,讓居民了解設計背後的安全意義,讓「守護安全」變成大家共同的行動。

12、偏鄉或人口較少的地區,也會納入改善計畫嗎?

會的。縣府已啟動「行人安全總健檢計畫」,透過專業顧問團隊分區檢測,全縣所有鄉鎮道路安全熱點都會被納入。未來將依事故數據與人口特性排序逐步改善,沒有一個地區會被遺漏。

每一條人行道,不只是路,而是連結「家」與「安全」的通道。從孩子放學的那一步,到長輩過馬路的那一刻,這些看似細微的標線、庇護島、轉角退縮,其實都藏著政府與社區共同努力的溫度。

讓我們一起支持人本交通,讓每一步,都走得安心又踏實。

想了解更多人本道路設計與改善成果,歡迎上【#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人本道路資訊網https://myway.nlma.gov.tw/content/B_news_C.php?sid=129
以及關注【#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官方網站與粉專
https://tourism.hsinchu.gov.tw
https://www.facebook.com/hchgtts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