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看見光的社會性:照亮城市,也照亮生活》從街道到家裡的每一道光,都是關於情感、文化與生活的對話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11-04

特別來賓:一隱照明設計顧問朱文英主持設計師(四)
大家好~我是 yoyo。
今天,我們要談的不是科技,也不是設計的技巧,而是「光」,怎麼讓一座城市變得更有人味。
也許你走過一條街,會因為那盞路燈而覺得安全、也許你回到家,看著那盞小夜燈,就覺得被迎接。
這本書——《看見光的社會性》,談的是一種「會說話的光」
光,不只是亮度,而是一種社會語言、是一種空間的情緒。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一隱照明設計顧問主持設計師—朱文英老師。她的光,從城市到部落、從博物館到餐桌,都讓人重新看見:光,其實是一種關係。
Q1:老師,您在書裡寫到「光的社會性」,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
A:「光的社會性」指的是——光不只是照亮環境,它在形塑一個社會的秩序與情感。
一條路燈亮不亮,決定了誰敢走;一個公共空間的光氛圍,決定了人們要不要停下來交流。
光會影響安全、氣氛、活動方式,甚至地方記憶。
所以我常說:光是社會關係的媒介。我們在設計光的時候,其實也在設計一個社會怎麼相處。
能舉個案例嗎?
像「點亮十三層」那個案子,那座廢棄的冶煉遺址在夜裡重新被點亮,
不是為了觀光,而是讓人記起那段礦業的歷史!當地居民看到那道光時,會說「那是我們的故事又回來了」那就是光的社會性最動人的時刻。
Q2:從911的禮讚之光,到台灣的紀念之光,如何拿捏「儀式感」與「節制」?
A:這兩者的平衡關鍵在「真誠」。
儀式感讓人記得事件的重量,但節制是對生命的尊重,在911的紀念光裡,我們只用兩道直射天際的光,沒有音樂、沒有色彩,卻能讓人靜默。
在台灣,我也學到「節制」是一種文化溫度,我們不強調悲壯,而是用柔光、低亮度、緩慢變化,讓人有時間沉澱!光的力量,在於讓人「停下來」,而不是「被震撼」。
實務上最難協調的利益方是誰?
A:通常是公部門與家屬間的情緒落差,設計師像是翻譯員,要讓燈光成為一種共識,而不是對立的符號。
Q3:跨域合作(設計、景觀、公部門)最容易卡在哪?
A: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建築師講比例、電力單位講耗能、景觀設計師講生態,我們要學會「翻譯專業」。
我常說,照明設計師是一種中介者,我們不是要誰妥協,而是幫大家找到共同問題:
這個空間給誰用?環境能承載多少?
當我們把焦點回到「使用者」與「環境」,合作就會開始有共識。
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成功例子?
A:在高雄的某次港區改造案,我們用低度照明搭配感測調光,讓漁民、港警、生態團體都能接受,那次我感覺到—「光」真的能讓人合作。
Q4:設計中如何減少光害、保護生態?
A:最重要的是尊重夜晚的秩序,夜不是要被「驅散」,而是要被理解。
我們控制藍光、用遮光罩、減少向上溢散,並設計分時照明系統,讓深夜時光變柔。
這些技術是基礎,但關鍵是心態—不要讓光搶走星星的角色。
有案例嗎?
A:在台東某濱海步道案,我們原本設計了多盞景觀燈,但後來因為螢火蟲季節,我們決定取消三分之一的燈,讓人「在黑暗中體驗光」那一刻,設計反而更有詩意。
Q5:光真的能改變城市的安全感嗎?
A:能,但不是「多光就安全」。真正安全的照明,是「讓人看得見彼此」。
一條街的照明層次要有節奏:人行道要柔光、轉角要聚焦、樹下要留陰影。
陰影不是危險,而是對人視覺的休息。
當人願意走出來、停下腳步、互相看見,安全感就不只是光照出來的,而是人創造的。
Q6:這本書最想讓讀者帶走的三個核心觀念是什麼?
A:第一,光是情感語言。
第二,光應該與生態共生。
第三,光的設計需要跨域與公民參與。
我希望大家看完書後,能成為「會觀察光的人」當你開始看見光,你就會開始看見社會。
Q7:如果想讓家裡「打出舒服的光」,第一步該怎麼做?
A:從「行為」出發,不是從「亮度」出發,閱讀、吃飯、聊天、放鬆,每個動作都有對應的光!客廳不該像展場亮到刺眼,臥室的光應該會「呼吸」。
小技巧是用可調光燈具+暖白光(2700K–3000K),讓光跟情緒同步變化。
光,不只是照明設備,而是居家的節奏器。
Q8:晚上回家,哪一盞燈最重要?
A:我稱它為「回家光」。
它可以是玄關壁燈、也可以是餐桌吊燈。
它的任務,是在告訴你:「你回來了,家在這裡等你。」它不需要亮,只需要溫度。
Q9:如何讓家裡的光「有故事」?
A:讓光照在有記憶的地方,像爸爸的老椅子、奶奶的花盆、孩子的畫牆。
當光打在這些記憶物上,那一刻,生活變成了展覽,居家照明,是最私人、最溫柔的敘事方式。
Q10:永續的「社會光」在家裡怎麼實踐?
A:永續不是冷冰冰的節能指標,而是生活態度,換節能LED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按需照明」與「時間管理光」。
比如深夜只留走道小燈、早上讓自然光取代人工光,永續的光,就是懂得退場的光。
Q11:這本書最想讓讀者帶走的三個核心觀念是什麼?
A: (1)光是情感語言(2)照明必須跟環境與生態共生(3)設計需要跨域與公民參與。
Q12:你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後「做出什麼行動」?
A: 我希望他們下次走夜路時多停留 30 秒去觀察光,家裡換燈時先想光的用途而不是只買美燈,並在社區議題上更願意參與夜間環境的討論。設計改變城市,需要每個人開始看見、發問與參與。
光,不只是照亮空間,它也照亮城市的記憶、人與人的距離。
謝謝朱文英老師,讓我們看見「光」不只是設計,而是一種社會關係。
當我們開始理解光,我們其實也在學習——如何讓生活更有溫度。
今晚回家的時候,不妨多停下三十秒,看看那盞等你回家的燈,
那,就是屬於你的社會之光。
希望大家都能帶走這本《看見光的社會性》,一起讓光,成為我們生活裡的語言與溫度。
今天能帶回一份新的眼光,在生活中,學會「用光說故事」,讓每個角落都閃耀溫度。
我是 yoyo,我們下次再一起走進「生活的美學現場」,讓光,繼續在城市與心中閃耀~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關心您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FM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