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讓自然成為城市的解方

Written by on 2025-11-11

特別來賓: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黃于玻 理事長

跟著黃于玻理事長,一起看見城市如何用自然的力量減碳、降溫、變美麗!

哈囉~大家好,我是 yoyo~

今天我們要聊的主題,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有沒有發現,最近的城市越來越熱?走在柏油路上像烤箱,夏天雨又下得更急、更猛?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改變環境,而是「該讓自然回來幫忙」!

今天要聊的,就是怎麼透過綠色建設和自然解方 NbS(Nature-based Solutions),讓城市更涼、更乾淨、更宜居。

我們特別邀請到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黃于玻 理事長帶我們用最生活化的方式,看懂自然與永續的力量!

Q:理事長,綠色建設是什麼?跟一般建設有什麼不一樣?

A:綠色建設就是「讓城市有呼吸的建設」。

它不只是蓋漂亮的建築,而是讓環境能循環。

舉例來說:

新社區的「透水地磚」能讓雨水滲進土壤,減少淹水。

屋頂種滿植物的「綠屋頂」,能幫建築物降溫、省電。

辦公大樓外牆的「綠牆」能吸附灰塵、隔熱又美觀。

這些都不只是景觀設計,而是「會幫城市呼吸」的建設!

Q:那綠色建設怎麼幫忙減碳?

A:植物、濕地、綠地都是「天然的碳吸塵器」。

像是:

濕地能吸附空氣裡的二氧化碳、淨化水質。

都市裡的樹木一棵一年能吸掉約20公斤二氧化碳。

開車改騎腳踏車,沿著綠蔭大道,就是最簡單的減碳。

只要生活裡多一點綠,就能少一點熱、少一點碳。

Q:理事長,您提到「自然解方 NbS」,能舉些實際例子嗎?

A:當然可以!自然解方就是用大自然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例如:防洪解方:在低窪區種紅樹林或保留濕地,比蓋水泥牆更有效吸水。

降溫解方:都市多種樹、設立公園綠帶,能比冷氣降溫還有效。

建築解方:綠屋頂、藤蔓牆面、陽台種花都能降低能耗。

這些不靠機器,而是靠自然「智慧」幫我們省錢、省能、護地球。

Q:城市空間這麼小,也能有生態廊道?

A:可以的!生態廊道就是讓動植物有「通路」回到自然。

舉幾個生活例子:

台北的河濱公園、自行車道,實際上就是「生態通道」。

台中柳川整治後,鳥類、魚群都回來了。

有些學校或社區在圍牆邊種原生花草,也成為蝴蝶和蜜蜂的小通道。

所以即使在都市,也能「讓生命自由通行」!

Q:那企業為什麼要關心生物多樣性?

A:因為這已經是國際永續指標的一部分。現在 ESG 中的「B」代表 生物多樣性。

像:可可公司保護雨林,就是在確保原料永續。

工廠減少排放、建生態池,不只是形象,更是長遠成本。

台灣也有企業在工廠區種原生林,讓企業變成小型「自然公園」。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品牌的生命週期。

Q:我們一般人怎麼參與生態保育?

A:超簡單!每天都能做到!不亂丟垃圾、不放生外來魚種。

用陽台種原生植物,如馬櫻丹、蝴蝶花,吸引蜜蜂蝴蝶。

選環保包裝、拒絕塑膠袋、支持綠電。

社區一起打造「綠屋頂」或「雨水花園」。

這些日常小行動,就是全民版的自然解方。

Q:「生物多樣性指標」聽起來很學術,能舉例說明嗎?

A:簡單說,它就像一個地區的「自然健康檢查」。

看有多少種鳥回來棲息,看河川裡的魚蝦數量。

看綠地是否連成線、植物種類是否豐富。

例如台南四草、宜蘭冬山河整治後,生物多樣性指標明顯上升,代表環境變乾淨、物種回歸!

Q:理事長,有沒有讓您印象最深的綠色建設案例?

A:像台中「中央公園」,以前是機場,現在是都市森林,結合滯洪、生態復育與休閒空間。又比如高雄愛河整治後,魚群回來、水變清,城市也更有靈魂。這些都是自然與建設「握手合作」的成功例子。

Q:在生活中,我們怎麼「看見」自然解方?

A:下雨天不積水的透水磚、屋頂種滿草的百貨、學校的蝴蝶花園、甚至捷運站旁的植生牆,這些其實就是自然解方的體現。它們默默在吸碳、降溫、淨化空氣。

Q:想請理事長鼓勵一下推動綠色永續的年輕世代。

A:自然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理解」。

從一棵樹、一滴水開始,你的創意都能是改變的力量。年輕世代是地球最強大的希望,因為你們懂科技、愛環境,更願意行動!

「聽起來好像是工程的事,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參與其中~」

「原來一盆陽台的植物,也能成為小小碳吸收站耶!」

「讓城市會呼吸,靠的不是科技,是自然智慧。」

今天聽完黃于玻理事長的分享,我們發現原來永續並不遙遠。那一棵路樹、一片公園、一條小溪,都是城市在呼吸、在療癒自己的方式。

讓我們一起種下一點綠、少用一點碳、讓自然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每天早上打開窗戶就能看到的希望。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