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臺灣國樂團《登峰造擊》藝評 

Written by on 2023-06-14

撰文/廖詩昀

從「現代國樂團」的發展過程來觀察,手鼓(frame drum)的使用也有相當長時間了,特別是在各種「新疆風味」曲風中早已是必備基礎調料,甚至也更進一步被運用在各類風格作品中。不論為何新疆曲風被作為國樂風格中重要的一個支系,但此一既成現象確實使得在國樂聽眾在審美上對此類帶有中亞、西亞風格的音樂普遍接受、喜愛,也使得手鼓成為國樂團中非常規卻也習以為常的存在。

「現代國樂」和各類型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進行合作,一直不是新鮮事,以手鼓家族與國樂團進行製作也不是NCO首次嘗試。然而眾多樂團的跨界演出製作中,不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結果,或是國樂團成為了卡拉OK式的背景、或彼此各說各話,真正能達到普遍接受並欣賞的製作並不多。但正是過往的缺憾,更顯現出本次製作的難能可貴之處。「登峰造擊」整體節目設計,圍繞著製作人暨國內手鼓演奏家黃馨慧以及四位手鼓演奏家:Glen Velez、Andrea Piccioni、Murat Coskun、Zohar Izhak Fresco。演出曲目除了《古今中外》,其他首都是新創或新編。《鼓今中外》原先即設計給手鼓加國樂團,黃馨慧身為這首樂曲的代言人,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親民的臺風,使觀眾在第一首作品就能感受到整場音樂會的基本調性——手鼓在世界音樂脈絡下的包容性與自由度、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誼、製作方雅俗共賞的企圖、與觀眾建立親密感的用心。

整場演出雖有五位手鼓演奏家同台,但每一個演奏家都選用了不同的節奏、風格、手鼓、搭配的樂器或人聲,他們所選用的元素,或是反應了他們的族群身份(如:土耳其裔德籍Coskun演出的《Blue Carpet》運用了土耳其節奏與旋律,、以色列籍Fresco的演出作品《Chai Peimot》靈感來源於希伯來文與猶太宗教書卡巴拉(Kabala)、義大利籍Piccioni從義大利傳統吉他的聲響及塔朗泰拉(Tarantella)舞曲中汲取靈感的作品《Braci》),更多的是他們生命歷程與音樂經驗的展現。他們所呈現的族裔特色或音樂源頭臺灣的觀眾雖不一定能分辨掌握,但這完全不妨礙欣賞。透過手掌、指尖、指甲、指關節、指腹與鼓刷,觸碰了鼓皮、鼓框、鼓鈴,創造出各種節奏、音色與音高,多元精緻的組合精準、漂亮、繁複,讓人沈迷。此外如Fresco與Coskun的吟唱、獨奏家們的手鼓奏法口念(類似國樂觀眾熟悉的鑼鼓經)、口弦與泛音吟唱(國樂朋友熟知的「呼麥」)等等,雖然對當代觀眾來說都不是首見,但在音樂家們適當運用下充分豐富了音樂表現力,許多時刻也讓聽眾彷彿進入某種古代文化之中,並在返古想像中產生了一種愉悅的審美感受。

除了獨奏家個人藝術表現,樂團表現力也相當出色。指揮張佳韻清晰而又富有樂感的引領,成功讓國樂團在不習慣的手鼓節奏律動中能自在從容的發聲,音色飽滿、樂韻生動。此外如最後一首宛如動畫大片的樂曲《魔幻森林之后》,張佳韻的指揮姿態瀟灑又英氣勃發,為聽眾欣賞這個新作帶來了最好指引,過癮又暢快!整場聽下來,作編曲家們在配器、織體的安排,其實都有仔細考慮到國樂團的特性,既凸顯了獨奏手鼓的美感也不忽略國樂團的表現力,加上獨奏家們與樂團之間總是相互留心、彼此呼應,使得整體聽來多能讓人感到穩定舒適。或許仍有一些審美選擇的議題(如:低音厚度、擴音手法……等)值得討論,但音樂家們技術精湛又敬業,同時還散發幽默可愛的舞台魅力,看看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熱絡的氣氛與歡快的神情,縱有些許遺憾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本廣告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贊助

撰文者簡介:
廖詩昀為新生代中優秀的笙演奏者、指揮,曾多次獲得比賽之獎項;如全國音樂比賽笙獨奏大專A組第一名及臺北市立國樂團樂團龍虎榜活動評選個人組最佳演奏獎。曾任北一女中國樂團副社長、臺大薰風國樂團指揮、臺北青年國樂團總幹事、北一成功校友國樂團團長與指揮。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