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台南市人本通行環境、道路規劃、交通安全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市府持續推動人本交通 提升行人友善環境-6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5-19

特別來賓:台南市工務局鄒譽名副局長
以人為本‧步步安心—臺南市打造友善通行環境,舊城也能煥發新行人力
在全球高齡化與交通安全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臺南市政府工務局以「人本交通、共融街道」為核心,積極推動人行空間的規劃與優化。副局長鄒譽名表示,儘管臺南市為歷史悠久的舊城區,面臨道路狹小、空間有限的挑戰,但市府以創新手法及民眾參與,逐步翻轉行人環境,不讓空間限制成為安全與友善的阻礙。
在實務執行上,臺南市將學校周邊列為優先改善目標,推動多項「通學步道」工程,例如南安國小、五王國小即是具體成功案例。這些步道除提升學童通學安全,也讓鄰近社區一併受益,成為共融與共享的生活場域。
對於部分工程初期遇到民眾抗議、地方意見分歧的情況,市府透過模擬圖說明、說明會與現場溝通機制,建立共識、減少疑慮,甚至依據民眾建議調整設計細節,展現高度的彈性與傾聽態度。
面對不同年齡層使用者,臺南市導入通用設計,強化無障礙設施、庇護空間與安全動線;在工程品質與進度管理上,則透過資訊公開、民眾參與與第三方監督並行,展現「看得見的責任」。
鄒副局長指出:「城市進步的指標,不只是車速,而是行人能否自在、安全地走在街道上。」未來,臺南市將持續以人為本,推動一條條有感、有溫度的人行路線,讓這座文化古都,成為現代宜居城市的典範。
Q1.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如長者、身障者、孩童),市府在道路規劃中有哪些特別考量?
通用設計導入,強化導盲磚、無障礙坡道、安全庇護島、行人專用號誌等設施。
Q2. 與地方里長或民意代表意見分歧時,市府如何協調以推動人本工程?
藉由模擬圖說明會、社區現勘與彈性調整設計細節,建立民意信任與共識。
Q3. 相較其他縣市,您認為臺南在人行空間改善方面的最大特色或優勢是什麼?
發展於「舊城區」下的人行空間微整型設計經驗豐富,善於在有限空間創造最大公共效益。
Q4. 有沒有印象深刻、由民眾回饋而調整設計的案例?
學校步道工程曾因社區希望保留老樹而重塑動線,成為情感與綠意兼具的特色空間。
Q5. 市府團隊如何維持工程品質與進度,同時做到與民眾的溝通透明?
設有完整資訊公開流程、施工告示與即時通報平台,並結合第三方監造機制確保品質。
Q6.最後是否能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對於台灣未來道路交通安全的期望,以及臺南市政府的下一步呢?
剛剛討論了很多道路及人行道工程建設的內容與方法,但若是民眾習慣不佳或是常識不足,以錯誤的方式在道路上通行,仍然會造成很多問題甚至是交通事故,所以要改善台灣交通環境,除了「工程」之外,「教育」與「執法」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以臺南市來說,透過工務局、交通局、警察局、教育局等相關單位跨局處的合作,一同努力達成這個目的:
「道路工程」:市府工務、交通團隊,以實體人行道、擴大街角、縮小車輛轉彎半徑、建立行人安全停等空間、增設左轉專用車道等方式,使人車動線更加明確,以工程手段導正駕駛行為。
「教育宣導」:市府交通、教育團隊有到臺南市各間學校及社區活動中心進行「人本交通教育宣導」從小扎根正確的用路觀念,小朋友的正確觀念也能進而影響家長,透過社區活動中心進入社區較高年齡層宣導交通安全,也能提供中老年人新的交通知識。
「科技執法」:市府警察局團隊於多處較大路口及易肇事違規路段增設科技執法設備,可針對未禮讓行人、違規停車、闖紅燈、不依號誌標線行駛等違規行為逕行舉發。
「工程」、「教育」、「執法」三管齊下,政府單位的改善作為及民眾的積極參與,我相信台灣交通環境一定會有所改變。
市府的下一步:
目前前面所提的「前瞻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及「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兩中央補助計畫已進入尾聲,市府各相關單位接續向內政部及交通部113年開始的全新中央補助計畫「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進行提案申請,並已獲中央第一階段核定補助18案,總核定經費約5.8億元,由市府各執行單位辦理規劃設計中,另有已提案待中央核定中25案總申請經費約8.4億元,未來市府也將繼續積極爭取補助經費,期望臺南市道路交通安全持續進步,更加精進。
面對城市日漸複雜的通行需求,臺南市用實際行動證明:「人本」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具體落實的價值。從一條步道、一段騎樓,到一座城市的安全網絡,臺南正在腳踏實地地前進。市府未來將持續傾聽民意、優化設計,讓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實、更安心。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