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臺南市道路安全與人本通行環境的實踐經驗!從通學步道到整體人行系統,臺南市如何透過跨局處協力與中央計畫資源打造更安全友善的城市道路

Written by on 2025-08-04

特別來賓:臺南市政府工務局范炅燁科長

從通學步道到人本街廓──臺南市打造安全友善道路的城市日常

今天的主題,是一條我們每天都會走過、卻可能未曾細看的小事—

「人行道」。

你是否曾經為了牽著孩子、推著輪椅、攙扶長輩,在人車爭道的街頭提心吊膽?而今天,我們要一起走進臺南,一座用雙腳丈量溫度、用設計實踐安全的城市,看看工務局如何從「通學步道」起步,打造全齡通行、全市串聯的人本街道。

我們邀請到的特別來賓,是臺南市政府工務局范炅燁科長,來談談從中央計畫到地方落實,臺南如何讓「安全通行」從願景變成日常。

Q1.剛剛提到臺南市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前瞻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及「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及「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幫了很大的忙,能否請范科長跟大家介紹一下目前計畫內容,跟以往道路改善的工程有什麼差異呢?三大補助計畫對地方助益良多,可否介紹這些計畫的內容及其與傳統道路工程的差異?

目前中央推動的三大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以及《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其共同核心皆為「人本、安全、整體性」三大原則。不同於過往以車行效率為主要指標的道路工程,這些新型計畫更重視多元通行族群的實際需求,例如高齡者、孩童、身障者等交通弱勢族群的步行安全與通行品質。

具體的差異包括:規劃設計導向改變:從單點鋪面修復,轉為系統性街廓檢討,包含車道配置、人行道淨寬、路口視距、標誌標線整併。

導入無障礙與通用設計:提升人行道平整度與連續性,確保輪椅、推車使用者可順利通行。

路口精緻化設計:透過外推人行道、轉角導圓、庇護島設置與號誌調整,縮短行穿距離,並引導車輛減速禮讓。

導入碰撞資料分析與事證基礎決策:結合警政、交通事故資料庫進行黑點分析,從「問題導向」出發設計對應工程方案。

因此,現在的道路改善已不再只是鋪設柏油、畫上白線,而是由都市設計、交通工程、社區參與與永續理念共同交織出的專業協作成果。

「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及「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是由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及交通部公路局依道路權責分工,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各項道路設施改善,這 3 個計畫補助項目相當多元,不僅補助建置人行道,更加注重道路的整體規劃,同時改善人行與車行環境,提升人車通行安全性。

與以往道路工程的差異:早期大家在討論道路工程時,通常會注重一條路鋪的平不平,車輛通行是否舒適,而目前在辦理道路工程時,不僅是要將路面鋪平,規劃設計上會以無障礙人行環境為最優先考量,並重新檢討:

1. 人行道淨寬

2. 無障礙通行

3. 路口配置

4. 標誌標線號誌

5. 車道寬度

6. 停車規劃

7. 植栽綠化

來做整體性的整合與規劃。

隨著人本環境及道路規劃議題逐漸被大家重視,大家應該也有從新聞媒體、網路資訊及相關文章討論中注意到一些目前在道路工程上改善人行與車行安全的方式,如:

1. 行穿線遠離路口

2. 行人庇護島

3. 行人專用時相

4. 路口人行道擴大外推(縮短行人穿越距離)

5. 縮小車輛轉彎半徑(讓轉彎車輛於路口減速)

6. 增設左右轉專用車道及號誌

另外在易肇事路口我們會透過交通事故碰撞類型及事故原因進行分析,綜合工務、交通及警政各方專業,一同研擬改善方案。

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區復興國小周邊通學步道改善案」,就是個相當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工程過程中,市府不只是簡單拓寬人行道,還整合了退縮圍牆、設置庇護島、導入行人專用時相等系統性設計;更重要的是,設計階段邀請校方與家長會實地走查參與,讓規劃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貼近每一位孩子與家長的真實需要。

Q1:目前臺南市推動的三大中央補助計畫核心是什麼?與過往道路工程有什麼不同?

三大計畫分別是《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與《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不同於傳統鋪面修補或車輛導向,這些計畫強調人本、安全與整體性,導入系統性設計、無障礙導向、路口轉角設計與資料分析等,照顧高齡者、兒童與行動不便者等交通弱勢族群。

臺南市有哪些路口或通學步道改善是具代表性的案例?

例如「復興國小周邊通學步道改善案」,整合圍牆退縮、人行道拓寬、庇護島設置、行人專用時相等設計,更重要的是邀請校方與家長會實地走查,真正從使用者需求出發。

所謂的「人行道外推」是什麼?為什麼對安全有幫助?

人行道外推,意即將行人通道延伸到路口,縮短穿越距離,同時讓轉彎車輛減速禮讓,提高視距與安全性。這是目前多數先進國家改善路口常見做法。

在無障礙設計方面,臺南市如何做得更好?

不只是平整鋪面,還包括導盲磚位置優化、斜坡過渡銜接、騎樓通行順暢化等,並同步檢討街道家具、排水孔蓋、電箱配置等可能干擾行走的因素。

臺南市在設計時是否使用交通事故資料進行黑點分析?

是的。工務局與警政、交通單位合作,導入碰撞資料與事故熱點資訊,針對高風險地點提出工程改善建議,強化事證基礎決策模式。

這些改善有無配合民眾參與或地方溝通機制?

有。例如在通學步道規劃中,除邀請學校與家長會,也曾舉辦社區工作坊,甚至邀請身障團體共同走查,確保規劃貼近實際需求。

除了人行道與路口改善,臺南市是否有整體的步行系統串聯規劃?

有,目前正透過都市計畫盤點,逐步建立主次幹道與巷弄間的人行串聯系統,包括社福機構、醫療院所、學校、公園等常見步行節點。

在人行道空間不足地段,市府如何處理?

一方面爭取建物退縮、側溝整併與管線下地,另一方面導入綠籬取代圍牆、地面鋪面整合與視覺引導,進行空間微整型。

臺南市這類工程平均每案經費如何?經費來源穩定嗎?

根據工程規模不同,單案從數百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多由內政部與交通部提供補助,加上地方配合款,透過專案審查與滾動調整持續推進。

這樣的工程對市民生活有什麼實質影響?

影響非常直接,不僅通行安全提升,也改善社區觀感與生活品質。像是孩童上下學、長者散步、行動不便者出行都更安心,居民對街道空間的使用也更活絡。

民眾問題

Q1:我住的巷子很小也沒人行道,這樣還能改善嗎?

A1:可以,透過「微型街道改善」策略,例如畫設行人專用通行區、設置小型庇護空間、整合騎樓與路面鋪設,也能提升安全與舒適性。

Q2:家中長輩常說騎樓最好走,但常被停車或堆雜物占用,怎麼辦?

A2:臺南市目前透過法規與社區溝通推動「通行騎樓清理行動」,並規劃「友善騎樓示範區」,鼓勵共識形成,也適時執行勸導與取締。

Q3:人行道做了之後會不會讓車子更難停?

A3:會有調整,但市府同步進行停車空間再配置,並推動智慧停車引導與周邊替代空間開發,避免單一區域壓力過大。

Q4:通學步道這麼多需求,是不是每間學校都做得到?

A4:目前已盤點高風險校區優先辦理,並持續擴增通學步道總量,同時納入教育局、家長與社區意見分階段推進。

Q5:如果我覺得家附近的某條街道很危險,可以反映嗎?

A5:可以!民眾可透過1999市民熱線或市府工務局網站留言反映,市府會納入年度改善路線評估,也歡迎參與社區座談表達意見。

一條安全的路,不只是通行,更是城市的關懷體現。

從孩童到長者,從步行到輪椅,每個人都有權利安心地在城市中前行。

感謝范炅燁科長的專業分享,也謝謝各位聽眾今天和我們一起,用耳朵丈量一座真正為人而設計的城市街道。

下次當你走在臺南的通學步道上,記得這不只是工程的成果,更是市民共同參與、共同守護的未來日常。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