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臺南市道路安全與人本通行環境的實踐經驗!從通學步道到整體人行系統,臺南市如何透過跨局處協力與中央計畫資源打造更安全友善的城市道路-1

Written by on 2025-08-04

特別來賓:臺南市政府工務局范炅燁科長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收聽今天的《城市進行式》。在這一集節目裡,我們要走進一座努力用步伐丈量安全與關懷的城市——臺南。

您有沒有曾經在上下學時間,看見孩子與家長在狹窄的人行道上、小心翼翼與車爭道的畫面?又或者,在家門口轉角處,總是為了一台違停機車繞行馬路,感到無奈?

其實,一條設計良好的人行道,不只是鋪平水泥、劃上白線,更是一座城市對於弱勢、對於生活品質的基本承諾。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臺南市政府來分享近年參與路口改善計畫執行案例的心得分享、通學步道改善及相關經驗分享,今年來分享是臺南市政府工務局范炅燁科長,非常歡迎,我們就聊聊相關經驗分享。

【政策脈絡】

臺南市近年積極推動「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計畫,強調人本交通、安全通學與無障礙生活動線的全面改善。

而在這背後,除了工務單位與交通團隊通力合作外,也凝聚了家長、學校與社區居民的集體共識,從「設計圖」到「實景路」,一步步實現市民對安全、便利與尊嚴的期待。

近年交通安全議題受到社會矚目,相關人本通行環境、道路規劃的部分引起各界熱烈討論,節目一開始請范科長向聽眾朋友說明一下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的重要性,以及中央政府與臺南市政府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的政策方向。

臺南市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即開始推動以「人本通行」為核心的道路改善政策。當時雖然社會討論相對有限,市府即已利用中央補助與地方預算,逐步建構友善行人的步行環境。然而,近年幾起重大交通事故震驚社會,讓整體社會對交通安全、尤其是行人安全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加上新媒體、KOL與NGO團體積極倡議,讓「人行空間、交通弱勢者保護」從單一工程議題,轉型為全民關注的公共政策議題。

在中央政策方面,無論是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的《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或交通部推動的《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與《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都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沛資源,包含設計指導與財政挹注,協助地方針對高風險區域進行結構性改善。

臺南市自前述計畫中共獲核定 273 件道路改善工程,總補助金額達 61 億元,目前已完成逾 200 件,其餘工程也預計於 113 年底至 114 年間全數完工。我們非常感謝中央部會的支持與技術協助,未來也將持續盤點潛在風險路段,主動向中央提案,期望實現「安全、友善、無障礙」的城市街道願景。

其實臺南市政府約在 10 年前就持續透過中央補助計畫及運用市府預算積極且持續的在建置人行道改善行人通行環境,只是當時社會對道因為發生幾件令人遺憾的交通事故,讓台灣人行環境相關新聞版面、議題討論大幅增加,加上現在資訊流通方便且快速,透過新聞媒體、民間團體、KOL(Key Opinion Leader 意見領袖)讓人本環境、道路設計逐漸受到各方重視討論。

因應交通安全的問題,中央政府推出補助計畫給與各縣市政府經費挹注,像是內政部及交通部這幾年大力推動的「前瞻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及「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改善計畫」及現在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這些計畫經費相當充足,補助項目多元,且同時改善人行與車行安全,臺南市政府透過前兩大中央補助計畫辦理了 273 案道路改善工程,總補助經費約 61 億元,且已完成 201 案,剩餘的 72 案也於 113 年底至 114 年陸續完工,這部分要特別感謝內政部與交通部在經費上的協助與相關政策執行上的輔導,讓臺南市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工程方面可以加速進行,當然臺南還有很多路段需要改善,市府各相關單位仍持續積極向中央提案爭取補助經費中。

【技術與制度面的深化】

在無障礙設計方面,臺南市特別強調視障導盲磚配置邏輯、緣石坡道的平緩度、避免施工後障礙重現等細節控管,並且在設計階段即納入身障者的使用回饋機制。這些都不是看得見的「大工程」,但卻是讓城市更有溫度的關鍵。

而為了避免「一體適用」的標準化思維,市府也強調每一案都須「因地制宜」:透過事故熱點分析、跨局處設計會議與社區現勘,精準掌握改善效益與真實需求。

Q1:近年社會關注交通安全,請問臺南市推動「樂活街道」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A1:「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以人本交通為核心,強調行人優先、設計因地制宜、全齡共融。市府盤點高風險區域,結合中央補助與在地需求推動改善,並在每案中納入社區參與與跨局處協力。

Q2:臺南市已完成哪些具代表性的道路安全改善工程?

A2:例如東區崇明路通學步道整體改造案、安平區運河周邊人行環境重整、以及仁德區中洲寮交叉口視線清理與設施更新。這些案例皆融合「人行空間整合、視覺導引、無障礙設計」三大要素。

Q3:中央與地方的角色如何互補?有哪些計畫支撐地方落實?

A3:內政部國土署的《前瞻道路品質計畫》、交通部的《校園周邊行車安全》與《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提供財務與設計支援。臺南市共獲補助61億、推動273件案,目前已完成逾200件。

Q4:改善工程如何確保「無障礙」而非「多障礙」?

A4:透過三階段控管:設計前納入使用者意見、施工中設計會議實地檢核、完工後邀請民眾回饋,確保導盲磚、緣石坡、坡度、騎樓平整性都符合身障與高齡需求。

Q5:校園周邊的通學安全設施目前有哪些成果?

A5:目前已完成或施工中的通學改善案超過60處,包含設置高辨識性標線、減速標示、校前專屬人行道、家長接送區與LED警示燈,確保學童上下學安全。

Q6:如何判定一條道路是否為「高風險路段」?

A6:市府整合警政事故資料、民眾通報、交通流量與環境觀察四大來源,並與學校、社區座談會交流意見,判定事故熱點並排定優先改善順序。

Q7:推動過程中遇過哪些社區或民眾的挑戰或誤解?

A7:常見如路寬縮減導致車輛不便、停車空間減少等疑慮。透過公開說明會、模擬情境展示,讓居民了解改善的效益與長遠價值,有助於取得共識。

Q8:如何確保施工品質與長期維護?

A8:採用「專案管理制」監控進度與驗收,同時透過第三方技師公會或學界協助評估;完工後列入市府道路巡檢與通報系統,確保持續維護。

Q9:臺南市與其他縣市在這方面有無交流學習?

A9:臺南市工務局與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均有定期互訪交流會,針對無障礙、人行優化與街道美學等議題分享設計與執行經驗。

Q10:下一階段「樂活街道」將如何深化?

A10:將聚焦在「全齡通行」與「社區共創」兩大方向,透過智慧感測、友善照明與街角綠地結合,加速提升街道的生活品質與可親性。

Q11:民眾如發現人行道破損、遮蔽物過多,該如何通報?

A11:可透過臺南市1999市民服務專線、LINE官方帳號「市政小幫手」,或直接至工務局網站進行線上通報。

Q12:市府如何與學校合作推動通學安全教育?

A12:透過校園講座、模擬交通情境體驗、與警局合作設計教材等方式,從小扎根行人優先觀念。

Q13:店家騎樓佔用行人空間,市府如何處理?

A13:以輔導為主、勸導為先,若仍違規,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理,並透過設計改善讓空間更明確。

Q14:有無針對長者與輪椅族群設計的專用設施?

A14:新建道路全面納入「通用設計」,如設有斜坡道、座椅休憩區、觸覺鋪面、以及避雨棚等設施。

Q15:臺南市在智慧交通與行人安全的融合有哪些進展?

A15:如在永康區設有智慧行人感應燈號、聲光提示系統,以及即時道路狀況回報平台,提升整體主動防護。

Q16:市民能否參與「街道改善」的設計過程?

A16:市府推動「共識設計座談會」,邀請居民參與圖面審查、提出需求意見,確保設計真正回應使用者期待。

城市的進步,不只是高樓拔地而起,更體現在每個人都能安心走路的街道。感謝范科長今天的分享,也讓我們看見「樂活街道 自在同行」不只是工程計畫,更是臺南對市民生活品質的用心承諾。

也提醒聽眾朋友,行人安全需要政府的規劃,也需要你我一起尊重與守護——當我們願意多停一秒、多讓一步,臺南就多一分安心。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