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臺北市 199 個路口改造 打造安全友善交通環境 行人安心、車輛順暢 台北街道迎來全新革新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9-01

特別來賓:台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廖崇耀正工程司
請大家先想像一下:是不是常常在馬路上遇到這些狀況?綠燈還沒走到一半就變紅了?
車輛轉彎又快又急,差點撞上?或者斑馬線畫得彎彎曲曲,走起來像繞遠路?這些困擾,其實都是我們日常交通安全的一部分。好消息是,台北市政府正啟動一場「路口革新行動」,針對 199 個重點路口進行改善,不只讓行人更安全,車輛也能更順暢!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 台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 廖崇耀正工程司,帶我們了解「樂活街道自在同行」的最新亮點與規劃!
在改造大面積路型改造時,有遭遇哪些困難嗎?
(1) 路口改善以往僅於部分設施進行改善,且以往較無大型通盤檢討案例,時屬為一大挑戰。
(2) 我國駕駛難以理解如此前衛的標線,在地議員、里長及在地居民對於
此重大變革,難免感到困惑與不適應,認為會增加肇事機率,並無法
改善交通狀況或增加行人安全,徒增風險,抑或是國外的概念不一定
適合於國內使用。
(3) 機關間橫向溝通問題,例如因道路上部分設施屬新工處權責等,必須
加強與他機關之間協調;另標線廠商對於新式路型標線觀念及劃設方
式有極大落差,無法按圖施作。
大面積路型改造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跨機關協調複雜:涉及交通局、工務局、警察局等,權責劃分常有爭議。
施工廠商不熟悉新標線:像「綠底人行道」、「外推斑馬線」等,技術細節需重新教育。
民眾適應成本:駕駛與行人初期會出現誤判、習慣問題。
施工期影響生活:噪音、動線改變、商家營業受阻。
解決方案:設立「跨局處專案小組」+例會,縮短協調流程。
舉辦廠商技術教育訓練,提供施工手冊與現場督導。
在上路前進行「模擬宣導」(動畫、臨時標誌) 讓民眾預先熟悉。
採分段+夜間施工,並加強交通疏導及社群公告。
199 個路口改善需聚焦的問題有哪些?
高事故率熱點(經交通部盤點 199 處)。
學校周邊通學動線。
路口過大、轉彎半徑過寬,造成車速快。
斑馬線過長、動線不直觀,行人不易判斷。
解決方案:
縮短過街距離、增設庇護島。
行人專用時相,避免人車爭道。
退縮路口設計,減少「死角」。
行人最有感的改善亮點有哪些?
行人專用時相:行人可一次安全通過。
斑馬線外推+綠底鋪面:辨識度提升。
退縮路口設計:避免汽車直接壓到人行道。
庇護島+號誌秒數延長:顧及長者與學童。
駕駛對壅塞的疑慮有哪些?
挑戰:擔心紅綠燈更久、轉彎更慢。
數據(試辦區成效):
車輛平均等候時間 減少 7%。
行人事故率 下降超過 20%。→ 說明「人車分流」反而讓流量更順暢。
施工期配套有哪些?
分段施工,避免全封閉。
夜間/離峰時段施工,減少白天干擾。
即時資訊:LINE 官方帳號、里辦公告、施工電子看板。
收費與效益為何?
屬於「公共安全投資」,每投入 1 元,省下更多醫療與事故社會成本。
評估方式:事故率下降、民調滿意度、車流與行人通行效率提升。
民眾有哪些意見回饋?
1999 市民熱線
BOTE 官網建議平台
專責檢討小組,持續滾動修正。
照顧學童與長者的計畫有哪些?
縮短過街距離,增設庇護島。
行人號誌秒數拉長。
學校周邊設專用標誌+減速設計。
借鏡哪些國際案例?
借鑑 日本「校區安全設計」、荷蘭「人本交通」。
在地調整:台灣機車密度高 → 導流設計+轉角限速。
如何進一步做宣導與教育?
交通安全動畫、短影片。
校園宣導、社區講座。
駕駛教育:考照與駕訓班同步導入。
後續擴大計畫有哪些?
先完成 199 路口 → 成效評估 → 擴大到其他行政區,形成「全市人本交通網」。
需民眾配合哪些事項?
行人遵守號誌、走專用斑馬線。
駕駛減速轉彎、停讓行人。
熟悉新設計,避免依舊習慣誤判。
提醒事項
施工期間請注意臨時動線。
發現不便 → 1999 或官網即時回報。
家長可帶孩子實地走走,加強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沒有捷徑,每次改造都是保障生命。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是市府一步一腳印的承諾,讓台北成為 行人安心、駕駛放心、居民舒心 的城市。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