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台北市路口革新行動全面啟動!從標線革命到庇護設施 走出安全順暢又人本的街道新典範

Written by on 2025-09-01

特別來賓:台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廖崇耀正工程司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站在一個大馬路路口,綠燈還沒走到一半就變紅了、車子轉彎轉得好快讓人嚇一跳,或者斑馬線彷彿像走迷宮一樣?別擔心,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一場全面革新的「樂活街道計畫」,從標線改造、縮小路口、到設置行人庇護島,讓大家走得更安心、開得更順暢。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 台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 廖崇耀正工程司,一起聊聊台北市針對199處重點路口的改善規劃,從實地挑戰到民眾感受,揭開「走得好、走得久」的街道新時代!

在「路口改善計畫-799處列管路口及其他」中,台北市有199處路口需改善,北市府針對這199處路口實際革新精進之處及規劃內容?

透過路口車流及人流全面檢視,並保留既有停車空間方式,將路口道路空間重新分配,藉由標線改造有助於導引車輛及行人動線變得更加單純化,可提升行人通行安全且兼顧交通流量順暢性:

(1) 路口縮小設計:由於路口較寬,常出現行人才穿越道路至一半,就遇到號誌由綠燈轉成紅燈的情況,因此重新規畫行人及車輛動線,以提升行人通行安全,同時兼顧車流動線的順暢性,藉由縮小路口,減少車輛轉彎半徑,降低轉向速率,同步退縮行穿線,有利於駕駛辨識行人,降低人車衝突風險。

i. 利用槽化線整理車流動線及車輛轉向軌跡,並增設行人庇護空間。

ii. 校正並退縮行人穿越道線,串聯行人動線,藉以縮小路口範圍,並有利駕駛人辨識行人穿越道線。

(2) 車流動線引導:利用槽化線及行車導引線,使上下游車道平衡,優化車輛進出路口的動線,減少車輛交織情況。

(3) 左轉專用車道:設置左轉專用車道及引導槽化線,使直行車與左轉車分道行駛,杜絕車輛占用及違規直行,提高轉向通行效率,減少車流交織。

(4) 行人庇護設施:增設行人庇護島,為行人提供安全通行及停等空間,行人可透過兩段式穿越,縮短行人通行秒數,有利於後續路口號誌時制設計彈性,提升整體車流紓解效率。

(5) 縮短穿越距離:透過重新規劃行人穿越道線,縮短行人穿越道路的距離,降低行人暴露在車流中的時間,提升安全性。

據悉在北市府199處路口需改善列管表中,對於大面積路口改造的執行案例為何?

此次多處大型幹道改造路口如士林區忠誠德行路口、延平北永平街口、大同區民權西承德路口、中山北農安路口…等,前揭路口以標線全面或部分實體調整作為實體設施調整前的先行試辦措施,藉以驗證路型接受度,並適度配合新工處道路更新銑鋪期程一併辦理,減少交工處自行辦理標線刨除改繪或小面積土木工程,衍生舊有標線廢線浮出、路面不平整臨補、施工交管等問題。

這次改善的 199 處路口,具體會做哪些調整?

包含「縮小路口、行人庇護島、標線重新繪製、左轉專用道」等五大措施。這能縮短行人過馬路的時間,降低車輛轉彎速度,同時讓車流更清楚不交織。

提醒:施工初期大家可能會覺得「線條怎麼不一樣」,這就是革新的開始,習慣後會發現走起來、開起來更順。

有沒有已經實施的案例?效果如何?

像是士林忠誠德行路口、大同民權西承德路口,已先用標線試辦。結果發現♀行人過路平均縮短 7~10 秒,車流轉彎減少衝突,滿意度提升。

提醒:施工期間雖有短暫調整,但最終會換來長期的安全與效率。

很多市民擔心「號誌太短」過不了馬路,這次會改善嗎?

會!透過庇護島設計,讓長輩或小孩可以中途停等;並搭配智慧號誌偵測,調整綠燈秒數。

提醒:未來大家如果覺得秒數不夠,可以透過市府 1999 熱線回報,系統會再優化。

行人庇護島有什麼特別?是不是只是水泥區?

庇護島不只是「安全小站」,還會有導盲磚、低緣石坡道,甚至加裝照明與標誌,讓視障、輪椅族、推娃娃車的家長都能安心。

提醒:請駕駛人看到庇護島旁行人,一定要放慢禮讓。

學校周邊怎麼保護孩子?

校園周邊優先改善,包括 退縮斑馬線、設置庇護島、降低轉彎速率,並結合警察與義交加強巡守。

提醒: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不要帶孩子闖紅燈或隨意穿越馬路。

大馬路縮小,會不會更塞車?

不會,因為縮小路口會讓轉彎速度降低,但配合導引標線與專用車道,反而減少「卡死」的情況。長期來看,車速更平均,塞車機率下降。

提醒:初期開車族可能覺得「路怎麼變窄」,但這就是讓大家安全慢下來。

科技怎麼幫忙?

會導入 AI 車流偵測,分析人流與車流,號誌秒數可即時調整,甚至能針對突發狀況(如下雨天人走慢)自動延長綠燈。

提醒:市府正逐步擴大這套智慧號誌,未來將普及在更多路口。

除了路口,還有什麼同步新作為?

推動行人專用時相(繁忙路段讓行人全向通行)

道路銑鋪整合(改善標線同時換新鋪面,減少施工干擾)

友善無障礙(導盲磚連結、低緣石設計)

社區參與機制(民眾可提供使用回饋)

提醒:這不只是一個交通工程,而是一場「生活革新」,需要市民共同參與。

周邊亮點

人本環境升級:打造「綠色人行廊帶」,讓走路更舒服。

單車共融:增設自行車等待區,減少人車爭道。

城市美學:部分路口會搭配街角綠化,讓過路不只是安全,還更美觀。

資訊透明:官網會即時更新改善進度,方便民眾查詢。

「一條安全的路,不只是一段柏油和標線,而是一份讓市民安心的承諾。」台北市「樂活街道計畫」,讓孩子能放心上下學、長輩能安心過馬路、駕駛能順暢行車。邀請大家一起支持這項革新,配合施工、耐心適應,讓我們攜手把台北打造為真正 人本、安全、友善的國際城市!未來,我們每一次過馬路,都能帶著笑容自在同行。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