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淺談台灣道路工程目標

Written by on 2021-01-19

營建你我他 快樂平安行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特別來賓:陳艾懃副研究員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鋪面平坦儀驗證中心
同為台灣國家婦女館學者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

這幾年台灣的道路工程目標有沒有什麼改變?

早期的道路工程,因為本土化的研究和經驗比較不足,所以大量學習國外的做法,尤其是以美國的為主,形成以汽車為主流的道路設計方式。但我們非常清楚台灣的道路環境和美國非常不同,我們有很多機車、以住商混合為主的都市形態、居住密度也比美國高很多,所以這樣的設計產生很多使用上的問題,因此多年來台灣進行很多本土化研究,並對道路設計做出檢討與改進。

近幾年,尤其是民眾日常生活最為經常使用的市區道路,開始把「弱勢變主流」,在原本不考慮行人使用需求的道路上,改採「行人為主」的設計理念。例如原來道路的空間分配方式都是先考慮要讓多少車輛走,如果有剩餘再蓋人行道,於是我們常常看到沒有空間蓋人行道的道路,行人只好在車道上、車陣中穿梭。現在的想法是,有些道路就在住家周邊,為了讓民眾安全地走去買東西、走去公園、走去上學,必須先確保完善、連續的人行道,再將剩下的空間分配給車輛使用。但因為道路建設無法一次全面翻新,所以現在仍存在許多不太理想的道路,需要去改善,民眾的需求與觀念也需要跟著一起升級。

前瞻基礎建設的市區道路「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有什麼重點呢?

對市區道路而言,道路不只是通行的空間,也是生活的空間,所以前瞻計畫中完整考慮道路的連結功能、景觀、街道家具、管線的整合、生態、道路養護整建等等。因為前瞻基礎建設是以30年後的生活環境為目標,所以整體道路環境的改善是規劃的主要方向。

這也是一種「超前佈署」的概念,30年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環境?現在最明確的就是邁入高齡化或是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加了,30年後很多的聽眾也成為老年人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路呢?應該會期待有更舒適好走的道路,不管是行人還是駕駛。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