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台南市人本通行環境、道路規劃、交通安全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市府持續推動人本交通 提升行人友善環境-5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5-19

特別來賓:台南市工務局鄒譽名副局長
舊城轉身 行人優先——臺南市打造友善通行新日常,從學校周邊走進社區日常
在交通安全日益受到社會關注的此刻,臺南市政府持續以「人本通行」為核心,推動人行空間重塑與通行環境優化。由於臺南多數地區屬於歷史悠久的舊城區,道路寬度難以拓寬,行人空間長期遭到壓縮,衍生許多通行風險。然而,市府工務局在鄒譽名副局長帶領下,選擇面對挑戰,以民眾需求為優先,透過策略性工程規劃與社區溝通機制,讓改變真正發生。
面對「鋪人行道=砍車位」的質疑聲浪,市府採取由內而外的推動方式,以學校周邊作為首要施作對象,透過「通學步道」系統整合人行空間、號誌調整與接送動線改善,營造安全舒適的學童通學環境。這樣的成果往往能獲得家長與學校大力支持,並逐步拓展到周邊社區。
為化解疑慮與取得共識,市府透過民眾說明會、模擬影片、簡報圖卡等方式具體說明工程內容,聽取在地意見,彈性調整設計。鄒副局長指出:「從實際成果中讓民眾感受到便利,是最有力的溝通。」而在中央政策與社會輿論支持行人優先的當下,市府也期待與更多市民共同參與道路改造,讓臺南這座文化古都,不僅歷史深厚,也擁有安全舒適的現代步行生活。
Q1.隨著交通安全議題討論熱度升高,除了正面的討論,也經常看到反對、抗議的意見,臺南市府在建設人行道工程時,是否也會遇到商家或當地居民抗議,這時候該怎麼排除狀況?市府的策略是什麼?
臺南市屬於舊城區,早期規劃的道路寬度沿用至今,難以拓寬變動,隨著人口成長、城市發展,道路寬度以目前的交通量需求來說算是相當狹窄,所以市府在推動新建人行道時,難免會因為影響民眾既有使用習慣,例如:減少停車空間、縮減車道、車速降低等,而導致民眾反彈甚至抗爭,其實不只是臺南,我相信這是每個縣市政府在第一線執行工程的單位都一定會遇到的課題,也是推動人行道工程最困難的部分。
不過攸關行人通行安全,即使困難重重,市府還是應該要很努力的推動,策略上會以最需要人行環境的學校周邊為重點區域,建置「通學步道」結合學校家長接送動線、路口安全改善、行人專用時相號誌等維護學童上放學通勤安全,學校和家長都會相當支持。
後續再以學校為中心,進一步規劃將人行動線延伸進入周邊社區。從最有需求且相對容易推動的地方切入,以實際完工成果、民眾說明會、模擬圖、模擬影片及簡報等方式,向民眾說明工程內容、範圍及影響,讓民眾可以間接參與這項工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及需求,雙方再進行協調與調整,這種方式會更容易獲得認同,將人行動線向外擴張,期望可以加速改善臺南行人的通行環境。
而目前中央政策與社會輿論方向,經過媒體報導網路討論,也讓許多民眾越來越能注重行人議題,了解道路環境改善的原因及必要性,甚至願意發聲支持改變,當越來越多人參與這類的議題討論及發想,這也會成為各縣市政府在推動人本環境及道路改善的一大助力。
Q2. 在人行道推動過程中,臺南市是否會遇到民眾抗爭?市府的應對策略為何?
確實,尤其在臺南這樣的舊城區,街道狹窄、使用習慣深植人心,新建人行道常會觸動停車空間、車道縮減等敏感問題,導致反對聲浪。市府的策略是以「學校周邊」為優先施作,聚焦孩童安全的「通學步道」規劃,易獲共鳴。再由點延伸至面,串連周邊社區道路,並透過模擬圖、說明會與民意溝通方式取得在地支持。
Q3. 推動人本環境時,如何兼顧停車需求與行人安全?
我們會針對區域特性進行交通與空間綜合評估,若需減少停車格,會同步尋找替代停車空間或調整周邊動線設計,盡量平衡需求。但首要仍是保障行人安全,尤其學童與長者通行的基本權利,這是市府無法退讓的原則。
Q4. 在舊城區這樣限制多的環境中,還有哪些創新做法?
臺南在一些路口導入「行人專用時相」號誌設計,也設置「轉角退縮」的人行空間來提高能見度。此外,運用地面標線、簡易路面鋪設等「輕量級改造」方式,快速提升人行環境,也降低工程對當地生活的干擾。
Q5. 市府如何看待媒體與社會輿論對行人議題的關注?
媒體報導與社群討論的提升,讓大眾對於「行人本位」的認同度逐步升高。市府也會主動回應、分享工程成果,帶動良性對話。當市民理解改善目的與效益,就更容易支持這些變革。
Q6. 接下來臺南在人本交通方面有哪些目標或重點區域?
未來將持續強化學校周邊、醫療院所與轉運站等人潮密集區的步行友善設施,並結合都市計畫與道路整體系統調整,建構完整、可連結的人行路網。最終目標是讓市民「從家門走到校門、車站、市場都安全舒適」,實踐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精神。
Q7.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如長者、身障者、孩童),市府在道路規劃中有哪些特別考量?
市府在道路設計初期便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針對高齡者、身障者與孩童等族群,做出差異化且貼心的規劃。例如:在人行道鋪面選擇平整防滑材質、設置導盲磚與輪椅可通行斜坡道;在人行穿越道設置「行人庇護島」與「行人專用時相號誌」,延長號誌秒數,讓行動緩慢者能安心通行。針對學校周邊,市府更推動「通學步道」,以提升孩童日常通行的安全性與能見度。整體規劃強調「安全、無障礙、可連續」,讓每位市民都能放心走上街頭。
Q8. 與地方里長或民意代表意見分歧時,市府如何協調以推動人本工程?
人本交通工程涉及市民日常生活,里長與民意代表往往會反映在地實際需求,有時確實會與工程初衷產生差異。例如部分地區考量停車空間、車道數量,可能對人行道擴建持保留態度。市府的做法是:「實地溝通、多元視角、彈性協調」。在設計前期即邀集地方參與說明會,透過模擬圖、空拍示意、實境模擬等,具體呈現工程後的樣貌與效益,說明對整體安全的幫助。此外,也會因應在地需求,調整設計細節、動線或施作時程,取得最大共識。讓工程不僅合理,也被理解與接受。
Q9. 相較其他縣市,您認為臺南在人行空間改善方面的最大特色或優勢是什麼?
臺南作為古都,面對的是歷史街區多、道路狹小、舊有建築密集的挑戰,反而激發市府在「有限空間中創造最大效益」的設計能力。例如以人行道微整型、騎樓整併、共構式植栽綠帶等方式提升空間效率。臺南的另一個優勢是與學校、社區緊密合作推動「通學步道」與「社區生活圈道路改善」,以人為本,形成自成系統的安全步行網絡。此外,臺南也逐年投入預算提升都市林與遮蔭設施,讓「宜步城市」不只是安全,更是舒適、有溫度的環境。
Q10. 過往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由民眾回饋而調整設計的案例?
曾經在規劃某校通學步道時,原設計預計移除幾株阻礙視線的老樹,以利擴建人行空間。但社區居民提出該樹有紀念意義,希望保留。市府團隊積極與景觀、土木與結構顧問討論,最終改以半彎式人行動線繞過該樹,並加入植栽景觀整理,使之成為社區特色的一部分。完工後不僅人行道更安全,也保留了在地記憶。這樣的「共創過程」是市府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提醒我們:一條道路,不只是通行的路,更是情感與文化的延伸。
Q11. 在推動過程中,市府團隊如何維持工程品質與進度,同時做到與民眾的溝通透明?
A:
市府有一套完整的施工前、中、後資訊公開流程。每項工程啟動前,會透過市政資訊網、社群媒體與地方座談同步進行公開說明,提供模擬圖、交通動線調整方案與施工期程。施工期間,設置明確告示牌與安全圍籬,並指派專責人員協調社區突發狀況。此外,也與第三方監造單位合作,確保工程品質,並定期召開進度會議。針對民眾的陳情與反映,則有市府1999、市長信箱與LINE@等多元通報管道,務求讓民眾「知情、參與、有感」。
鄒譽名副局長強調:「打造安全友善的道路環境,不只是市政工程,更是對市民生活品質的承諾。」從學校步道起步,串聯社區、重塑街道,臺南市正用穩健務實的方式,一步步實踐人本通行的願景。這不只是空間的重整,更是一座城市價值觀的轉變。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