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打造友善、安全與永續的城市通行環境-1

Written by on 2025-08-05

特別來賓:臺南市交通局熊萬銀副局長

在後疫情時代,城市的交通樣貌正在快速轉變,我們開始關注的不再只是開車順不順,而是每一位行人、騎士、小朋友、長輩,能否在街道上安心行走、通行無礙。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長期推動人本交通、在地方執行許多創新改善計畫的臺南市交通局熊萬銀副局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在執行【路口安全優化、通學步道建置】及【市民參與交通改善】過程中的實務經驗與心法。

Q1. 說到交通安全部份,尤其在路口安全改善是大家重視的議題,去年中央特別挑選全國共 799 處行人較多肇事之路口,並補助各縣市政府進行路口優化,是不是可以請熊副局長跟觀眾朋友分享一下台南市政府改善哪些路口及相關具體改善?(交通局)

答覆:臺南市政府針對交通部所提之 16 處行人事故較多路口,如中西區北門路與民族路口、東區裕文路與裕忠路口等,及本府自提 8 處路口,如中華西路與新興路口、中華西路與中華南路口等,進行分析肇因並檢視路口相關交通設施或人行環境,除了提升行人安全並改善車流順暢度,重新檢討並調整路口的行人及車輛動線。

依據路口特性及行人量、車流量及型態等,以設置左轉車道、行人專用時相、庇護設施及行人停等空間方式優化,舉例來說,本府這次特別針對台 17 線沿線路口進行路口優化,主要是因為臺 17 線銜接高雄茄萣與台 86 線,為往返本市南區、安平區重要聯外道路,台 17 線在進入市區路段後因緊鄰安平工業區,上、下班期間整體車流量龐大,且大型車輛眾多,常形成瓶頸路段,為解決常態性壅塞問題,市府針對台 17 線(鯤鯓路到新忠路)及建南路口,由交通局、工務局攜手完成沿線 7 處路口附加式左轉車道設置、增設行人庇護設施及放大型行人號誌,行穿線退縮及拉直,並將路口街角擴大設置行人停等空間,優化路口行人環境,整體行車效率已明顯獲得改善並且增加路口行人及行車用路安全。

民眾問答:

Q1. 為何臺南市特別重視「路口安全」的優化?

A: 根據交通事故統計,行人最容易發生事故的地點就是路口,尤其在通學、轉乘或生活機能集中的地區,因此臺南市政府從問題熱點出發,透過數據分析鎖定優先改善對象,不僅是解決既有問題,更要打造長期友善的街道環境。

Q2. 台南市配合中央前瞻計畫,具體改善了哪些重要路口?

A: 包含交通部選定的16處、臺南市自提的8處路口,例如中西區的北門路與民族路口、安平區的台17線沿線路口等,共計24處。改善重點包括:增設左轉車道、行人專用時相、庇護設施、退縮行穿線、擴大行人等候區等。

Q3. 台17線沿線的路口改善有何具體成效?

A: 台17線為通勤幹道,過去壅塞與行人風險並存。透過設置附加式左轉車道、擴大行人等候區與庇護島,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與安全性。如今尖峰時段車流順暢度顯著提升,行人也能安心穿越。

Q4. 在人本交通概念下,如何做到「行人優先」的設計?

A: 強調「人走得安全、騎得安心」,做法包括:行人專用時相(紅綠燈時間)、行穿線退縮至車道外側、設置庇護設施與導引標線,同時避免汽機車與行人衝突的路口設計。

Q5. 台南在通學步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A: 為了讓孩子上下學安全,交通局與教育局合作,針對校園周邊進行「通學步道整體檢討與設計」,強化標誌、改善動線、增設反光設施,並結合學校推動交通安全教育,讓孩子有安全「最後一哩路」。

Q6. 有哪些創新設計被運用在此次改善計畫中?

A: 包括:街角圓弧縮小、全向行人時相(十字路口可斜走)、行人專用道鋪面材質區隔設計,讓路口不只安全,也有都市美學與導引功能,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Q7. 臺南的改善措施有納入身障者、長者需求嗎?

A: 當然有!例如降低人行道坡差、設置引導磚、提供輪椅與助行輔具可通行的轉角設計等,都是以「通用設計」概念出發,讓長者、身障者、小朋友都能使用。

Q8. 怎麼確保這些改善不只是一次性的工程,而是持續有效?

A: 除了工程完工後的追蹤調查外,臺南市設有「交通安全會報」制度,定期邀集民間團體、學校、里長、公所等共同檢討成效與收集民意,達到「市民共創」的長效機制。

Q9. 臺南如何推動民眾參與交通改善?

A: 臺南交通局推動「里民交通大使」制度,鼓勵里民針對生活環境提出建議,同時透過「線上通報平台」與實地會勘,建立政府與市民的雙向溝通與決策流程。

Q10. 在友善城市與永續發展的願景上,道路改善扮演什麼角色?

A: 道路不只是車子的通行空間,更是「公共生活空間」。當街道變得安全、舒適,市民願意步行、騎乘單車,整體城市將邁向低碳、健康、永續的生活型態。

延伸問題:

Q1. 我們社區附近有危險路口,也會被納入改善嗎?怎麼通報?

A: 可以透過「台南市交通局民意信箱」、1999市民熱線或由里辦公處轉報,交通局會納入路口熱點資料庫,列入未來改善優先順序。

Q2. 這些改善會不會造成交通黑暗期?工程期間怎麼辦?

A: 工程前會提前公告並設置交通引導,採「分段施工」、「避開上下班尖峰時段」等方式,確保施工安全與民眾出行順暢。

Q3. 什麼是「行人專用時相」?有什麼好處?

A: 簡單說,就是紅綠燈有專門時間讓「只有行人」過馬路,汽機車都停止,這樣不會有車子右轉衝進來,大幅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安全。

Q4. 改善完成後,真的有減少事故嗎?

A: 根據交通局後續成效評估,在改善路口中約有六成事故率下降,尤其是行人事故與車車衝突事故,效果顯著。

Q5. 台南未來還有哪些道路品質的提升規劃?

A: 包括智慧交通導引系統升級、友善公車候車空間、擴大無障礙人行道串聯、建置通勤自行車網絡等,從交通安全延伸到生活便利與環境永續。

Yoyo說~

「走在路上,不只是為了從A到B,更是體驗一座城市溫度的旅程。臺南用一條條安全又貼心的街道,邀請大家一起樂活同行。未來,不管你是孩子、長輩、上班族還是觀光客,都能在台南,安心走自己的路,走得快樂、走得自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