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內政部整備防災公園及設施 借鏡國際防災經驗 充實國家應變及救援量能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8-26

特別來賓:國土署都市基礎工程組趙啟宏副組長
內政部整備防災公園及設施 借鏡國際防災經驗
智慧整備 × 災防韌性:打造全民可避、可救、可續的防災公園
面對近年氣候變遷加劇,颱風、地震、極端降雨等災害頻率越來越高,「防災」不再只是消防人員的任務,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安全保障。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認識內政部最新推動的 「防災公園整備策略」。
這不只是綠地的升級,而是智慧城市、國土安全與全民韌性的全面強化!
借鏡日本、歐洲等國家的經驗,結合「智慧國土」與跨機關合作,臺灣正在打造一張 可避難、可救援、可持續重建的防災安全網。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問答的方式,一起來了解更多細節!
Q1:什麼是防災公園?有哪些基本功能?
A1:防災公園是指平常作為休憩、遊憩或教學用途的公園,但在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災害時,能快速轉換為避難收容場域。它具備多功能特點,不只是綠地,而是具備完善的災害應變設施,像是穩定供水與電力系統、臨時廁所、緊急醫療點、通訊設施,甚至設有直升機起降場地,方便緊急救援與物資空投。且會整合地下管線與防災基礎設施,成為居民災時的安全堡壘與災後重建支援中心。
Q2:目前內政部盤點了哪些防災公園與設施?
A2:內政部結合各縣市政府,全面盤點具備避難收容功能的場域,包含都市中大型公園。同時,也納入具備重要生活支持的設施,例如儲備飲用水池、獨立供電系統、污水處理站及通訊基站。目標是打造一張從都市核心到鄉鎮偏遠區域完整的防災網絡,確保在不同區域、不同災害狀況下均能有效發揮避難與支援功能。
Q3:防災公園在不同地區是否有差異設計?
A3:是的,設計會依地理環境和災害風險不同而調整。都市型防災公園通常重視人流疏散、交通調度與緊急物資供應;而鄉鎮或偏遠地區的防災公園則須考慮道路受阻後的自主避難能力,因此會加強直升機起降點配置、設置醫療後送點、以及空投物資的設施,確保即使交通中斷,災民仍可獲得救援與支援。
Q4:目前國內借鏡了哪些國際經驗?
A4:國內防災公園規劃以日本為重要參考對象,日本在地震頻繁的背景下發展了先進的防災公園系統,強調分區避難、資源合理配置與社區參與。
除此之外,也參考了歐洲與美國在社區韌性建設和多功能公園設計的經驗,強調平時綠地活化與災時轉換的靈活運用,並推動數位化管理平台,提升災害應變效率。
Q5:智慧國土如何應用於防災整備?
A5:智慧國土透過整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即時監測、雲端資料庫與物聯網技術,將各單位的基礎設施位置、災害風險點與應變資源串連起來。
這讓決策者能即時掌握災害狀況,快速調度救援力量與物資,也方便民眾查詢避難資訊。長遠來看,智慧國土還能預測災害影響區域,提前部署防護措施,實現從「事後反應」到「事前防範」的轉變。
民眾問題
Q1:平常我們去的公園,真的能在災害發生時變成「避難所」嗎?
A1:是的!防災公園平時就是大家熟悉的休憩空間,但一旦災害發生,能立即轉換成 避難收容場域。
它不只是有草地和樹木,而是配備:
穩定供水與緊急發電系統
臨時廁所與醫療急救點
無線通訊與廣播設備
部分還設有直升機起降點,方便物資投送與醫療後送這些設施確保居民 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得庇護與支援,真正成為大家的「安全堡壘」。
Q2:內政部已經規劃了多少防災公園?離我家會有嗎?
A2:目前內政部已與各縣市合作,盤點全臺的 中大型都市公園、鄰里公園及校園場地,將它們納入防災公園網絡。同時,也整合:
儲水池
獨立電力供應
通訊基站
污水處理設施
未來,不論是在都市或鄉鎮,都能就近找到防災公園,讓「避難3公里原則」逐步落實,避免災害發生時大家陷入無處可去的困境。
Q3:都市和偏遠地區的防災公園會有什麼不同嗎?
A3:會的!規劃設計依地區差異而調整:
都市型防災公園:重視人潮疏散、交通調度、緊急物資供應。
偏遠或交通不便地區:強化自給自足,設置直升機起降場、醫療後送點與空投物資設施。
這樣即使道路中斷,也能確保居民 持續獲得援助。
Q4:國際上有沒有案例值得臺灣學習?
A4:當然有!
日本:以地震頻繁為背景,發展出「分區避難」與「社區自主參與」的防災公園模式。
歐洲、美國:則注重公園平時是城市綠地、災時能快速轉換用途,並結合 數位平台,提升調度效率。
臺灣正借鏡這些經驗,並結合在地需求,打造屬於我們的 智慧防災韌性系統。
Q5:所謂「智慧國土」在防災中能怎麼幫助我們?
A5:「智慧國土」就像一個 防災大腦。
透過 GIS 地理資訊、物聯網、雲端資料與即時監測,政府能即時掌握:
哪裡有災害風險
哪些設施能立即提供支援
哪裡需要優先救援
同時,民眾也能透過 APP 或網站 快速查詢避難資訊。
長遠來看,智慧國土更能提前預測災害影響區域,實現 「事前防範」,而不只是事後應變。
Yoyo說~
各位朋友,防災公園的推動,不僅是基礎設施的升級,更是 全民安全意識與行動的提升。
內政部期待透過 跨機關合作 × 借鏡國際經驗 × 智慧國土應用,打造一個 人人可避、可救、可續 的防災網絡。
最後要提醒大家:
平時就要熟悉家附近的防災公園位置
參與社區演練,強化自我與家人保護能力
一起成為提升臺灣韌性的力量
因為 安全城市,需要你我共同參與!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